返回目录
別译杂阿含经(16卷)

别译杂阿含经卷第五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

初诵第五

[7](八四)

[0403a08]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一婆罗门。往诣佛所。问讯佛已。在于佛前。而说偈言。

 云何戒具足  威仪不阙减

 修习何等业  成就何等法

 而能得名为  三明婆罗门

[0403a14] 尔时世尊说偈答曰。

 能知于宿命  见天及恶趣

 尽于生死有  三通并三明

 心得好解脱  断欲及一切

 成就上三明  我名为三明

[0403a19] 时婆罗门闻佛所说。踊跃欢喜。退坐而去。

[8](八五)

[0403a20]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晨朝着衣持鉢。阿难从佛向舍卫城。时于粪聚窟中。见夫妻二人。年[9]几老大。[10]柱杖战栗。如老鹳雀。佛遥见已。告阿难言。汝见夫妻二人极为老朽在粪窟[11]中不。阿难白佛言。唯然已见。佛告阿难。如斯老人。若年少时。在舍卫城中。应为第一长者。剃除须发。被服法衣。应得罗汉。若少年时。聚积财钱。应为第二长者。若出家者。剃除须发。被服法衣。应得阿那含。若第三时。聚集钱财。应为第三长者。剃除须发。被服法衣。应得须陀洹。如今老熟。亦不能聚财。不能精勤。亦不得上人法。

[0403b04]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少不修梵行  亦不聚财宝

 犹如老鹳雀  [12]拪止守空池

 不修于梵行  壮不聚财宝

 念壮所好乐  住立如曲弓

[0403b09] 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3](八六)

[0403b10]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一老婆罗门。年耆根熟。先于往日。多造众恶。极为麁弊。毁犯所禁。不[14]信福善。不先作福。临终之时。无所依止。往诣佛所。问讯佛已。在一面坐。而白佛言。世尊。我于往日。多造众恶。极为麁弊。毁犯所禁。不能修福。[15]又不修善。亦复不能先作福德。临终之时。无所依止。佛言。实如汝语。老婆罗门言。善哉瞿昙。当为我说。使我长夜获于安乐。得义得利。佛言。实如汝说。汝于往日。身口意业。不[16]作善行。毁犯禁戒。不修福德。不能先造。临命终时。作所[17]怙恃。汝于今者。实为衰老。先造众罪。所作麁恶。不造福业。不修善行。不能先造。可畏之时。所归依处。譬如有人。将欲死时。思愿逃避。入善舍宅。以自救护。如是之事。都不可得。是故今当身修善行。[18]意口亦然。若三业善。临命[19]之时。即是舍宅。可逃避处。

[0403b28]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人生寿命促  必将付于死

 衰老之所侵  无有能救者

 是以应畏死  唯有入佛法

 若修善法者  是则归依处

[0403c04] 佛说是已。第二经无差别。应求归依处。大人宜修善。第三长行别。偈则不同。偈言。

 壮盛及衰老  三时皆过去

 余命既无几  常为老所患

 近到阎王际  婆罗门欲生

 二间无住处  汝都无资粮

 应作小明灯  依凭于精[20]勤

 前除于诸使  不复生老死

[21](八七)

[0403c12]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一老婆罗门。往至佛所。问讯佛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吾今朽迈。往昔已来。造作众恶。未曾作福。未更修善。又所不行离于怖畏救护之法。善哉瞿昙。为我说法。使我命终有所救护。屋宅归依逃避之处。佛告婆罗门。世间炽然。何谓炽然。谓老病死。以是之故。应身修善。口意亦然。汝都不修身口意善。汝今若能于身口意修于善者。即是汝之船济。乃至死时能为汝救护。为汝屋宅。为汝归依逃避之处。

[0403c23]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譬如失火家  焚烧于屋宅

 宜急出财宝  以置无火处

 生老病死火  焚烧于众生

 [22]宜应修惠施  赈[23]众于贫穷

 世间金宝等  王贼水火侵

 死时悉舍离  无有随人者

 施逐人不舍  犹如坚牢藏

 王贼及水火  无能侵夺者

 悭贪不布施  是名常睡眠

 修施济匮乏  是名为觉悟

[0404a05] 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八八)

[0404a06]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乌答摩纳往至佛所。问讯佛已在一面坐。而作是言。瞿昙。我如法乞财。供养父母。又以正理。使得乐处。正理供给。得大福不。佛言。如是供养实得大福。佛言。摩纳。不限汝也。一切如法乞财。又以正理供养父母。正理使乐。正理供给。获无量福。何以故。当知是人梵天即在其家。若正理供养父母。是阿闍梨即在其家。若能正理供养父母。正理得乐。一切皆遥敬其家。若能正理供养父母。正理使乐。正理供给。当知大天即在其家。若能正理供养父母。正理与乐供给。当知一切诸天即在其家。何以故。梵天王由正理供养父母故。得生梵世。若欲供养阿闍梨者。供养父母。即是阿闍梨。若欲礼拜。先应礼拜父母。若欲事火。先当供养父母。若欲事天。先当供养父母。即是供养诸天。

[0404a23]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梵天及火神  阿闍梨诸天

 若供养彼者  应奉养二亲

 今世得名誉  来世生梵天

[2](八九)

[0404a27]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一摩纳。名[3]优[4]北伽。往诣佛所。稽首问讯。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婆罗门如法乞财。聚设大祀。教他设祀。如是之祀。为当作祀。为当不作。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马脂及人脂  牛脂并美食

 吸风开祀门  此六名大祀

 作业虽广大  仙圣所毁呰

 牂羊及羖羊  牛王诸小牛

 一切杀生类  此不为正祀

 如是是邪祀  众圣所不过

 若设正祀者  终不恼群生

 不害有生命  设祀断诸有

 是名为正祀  若设如是祀

 大仙必往彼  施及祀[5]场余

 宜与彼应供  清净心惠施

 时施施何处  当施胜福田

 云何胜福田  所谓修梵行

 若能如是施  斯名广大祀

 设如是大祀  以如法聚财

 净水手自与  若能如是施

 诸天生信敬  名为自他利

 必获大果报  如是设大祀

 唯有智者能  能生于净信

 亦得心解脱  恼害不能加

 得世间众乐  得生于胜处

 是名为智者  所设之大祀

[0404b25] 佛说是已。[*]优[6]北伽摩纳闻佛所说。欢喜而去。

[7](九○)

[0404b27]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摩纳。名[*]优[*]北伽。往诣佛所。稽首问讯。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婆罗门如法乞财。聚敛大祀。教他设祀。如是之祀。为当作祀。为当不作。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施设大祀具  不扰害群生

 若能如是祀  所作皆清净

 是名祀深隐  梵行者所受

 现于世间中  名闻极远者

 远离于战诤  如是祀可赞

 诸佛所称善  祀及祀[8]之[9]道

 以清净惠施  宜施彼应供

 施时施何处  斯名广大祀

 诸天所信敬  以如法聚财

 净水手自与  若能如是祀

 名为自他利  必获大果报

 如是之大祀  唯有智者能

 能生于净信  亦得心解脱

 恼害不能加  得世间最乐

 得生于胜处  名为有智者

[0404c18] 佛说是已。[*]优[*]北伽闻佛所说。欢喜而去。

[10](九一)

[0404c19]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一摩纳。名曰佛移。往诣佛所。稽首问讯。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为有几法教在家人处于家中。得现报利。并得利乐。佛告摩纳。有四法。使在家人。得现世报。获利益乐。何谓为四。一能精勤。二能守护诸根。三得善知识。四正理养命。云何精勤。随所作业。家计资生。或为王臣。或为农夫。或复治生。或复牧人。随其所作。不惮[11]劬劳。寒暑风雨。飢渴饱满。蚊虻蝇蜂。虽有勤苦。不舍作业。为成业故。终不休废。是名精勤。云何名为守护诸根。若族姓子。如法聚财。设有方计。不为王贼水火之所劫夺。怨憎之处悉不得侵。不生恶子。是名守护。云何名为近于善友。若族姓子。近于善友。而此善友资性贤良。终不奸盗。亦不放逸饮酒醉乱。吐出实言。不为欺诳。与如此人。共为亲友。未生忧恼能令不生。已生忧恼能使[1]灭除。未生喜乐能使得生。已[2]生喜乐能使不失。是名善友。云何名为正理养命。若族姓子。知其财物。量其多少。节其[3]财用。入多于出。莫苟轻用。譬如有人食[*]优昙果。初食之时。树上甚多。既食之已。醉眠七日。既醒悟已。方觉失果。宜处以理。奢俭得中。若有钱财。不能衣食。不能惠施。极自俭用。众人咸言。如[4]此之人死如狗死。宜自筹量。不奢不俭。是名正理养命。摩纳复白佛言。修何等法。令在家人现受其利。后世得福。佛告摩纳。有四种法。能获福报。何谓为四。所谓信戒及施闻慧。云何名戒。能行不杀。乃至不饮酒。云何名施。施沙门婆罗门。师长父母。贫穷之者。乞与衣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种种所须。尽能惠与。[5]名之为施。云何闻慧。如实知苦。知苦谛。如实知[6]习。知[*]习谛。如实知道。知道谛。如实知灭。知灭谛。是名闻慧具足。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精心修事业  勤守护不失

 亲近于善友  能正理养命

 信戒施闻慧  除断于悭贪

 若能如是者  速获清净道

 如是八种法  能得现利喜

 于未来之世  亦得天上乐

[0405b02] 佛说是已。佛移摩纳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九二)

[0405b03]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弥絺罗国菴婆罗园。尔时婆私咤婆罗门女。新丧第六子。为丧子故。心意错乱。裸形狂走。渐走不已。至弥絺罗菴婆罗园。尔时世尊与无央数大众围遶说法。时婆私咤婆罗门女遥见世尊。还得本心。惭愧蹲地。佛告阿难。与其欝多罗僧。汝可将来。我为说法。阿难受勅。即与欝多罗僧。婆私咤婆罗门女。寻取衣着。往诣佛所。头面礼足。尔时世尊为婆罗门女。宣种种法。示教利喜。如昔诸佛。为说法要。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苦恼之本。出要为乐。

[0405b14] 尔时世尊广为说法。知彼至心欲离盖缠。为说四谛苦[8]习灭道。此婆私咤女。聪明解悟。闻法能持。譬如净白[叠*毛]易受染色。婆私咤女即于坐上。见四真谛。见法到法。知法度疑彼岸。自已证[9]法。不随他教。信不退转。于佛教法。得无所畏。即从坐起。合掌礼佛。白佛言。世尊。我今已得度于三恶。尽我形寿。归依三宝。为优婆夷。尽寿不杀。清净信向。不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亦复如是。时彼妇女。闻法欢喜。礼佛而去。更于异时。婆私咤丧第七子。心不愁忧。亦不苦恼。亦不追念裸形狂走。

[0405b25] 尔时其夫婆罗突[10]逻闍说偈问言。

 汝昔丧子时  追念极荼毒

 愁忆缠心情  弥时不饮食

 今者第七子  遇患而命终

 汝备为慈母  何故不哀念

[0405c01] 时婆私咤即便说偈答其夫言。

 从无量劫来  受身无[11]漄际

 由于恩爱故  子孙不可计

 处处皆受身  丧失亦非一

 生死旷路中  受苦无穷已

 我了于生死  往来之所趣

 是故于今者  都无哀念情

[0405c08] 其夫婆罗门复说偈言。

 如汝所说者  自昔未曾有

 于谁得解悟  而能忘所忧

[0405c11] 时婆私咤复以偈答。

 婆罗门当知  往日三佛陀

 于彼弥絺罗  菴婆罗园中

 说断一切苦  并与尽苦道

 修八圣道分  安隐得涅槃

[0405c16] 时婆罗门复说偈言。

 我今亦欲诣  菴婆罗园中

 谘问彼世尊  除我念子苦

[0405c19] 时婆私咤复说偈言。

 佛身真金色  圆光遍一寻

 永断众烦恼  超度生死流

 如是大导师  能调伏一切

 众生咸蒙化  故号为真济

 汝今宜速往  诣彼世尊所

[0405c25] 时婆罗门闻妇所说。欢喜踊跃。实时严驾。诣彼园中。遥见世尊。威光显赫。倍生恭敬。到已顶礼。在一面坐。尔时世尊以他心智。观察彼心。知其慇重。实时为说苦[*]习灭道及八正道。如此等法。能至涅槃。

[0406a01] 时婆罗门闻是法已。悟四真谛。已得见法。寻求出家。佛即听许。既出家已。修不放逸。于三夜中。具得三明。佛记彼人得阿罗汉。是故更名为善生也。已得三明。勅其御者婆罗提言。汝可乘于所驾宝车还归于家。语婆私咤。汝于我所。可生随喜。所以者何。佛今为我说四谛法。又蒙出家。获于三明。是故于我应生净信。时婆罗提乘车还家。时婆私咤见车已还。问御者言。彼婆罗门见于佛不。御者白言。婆罗门即于坐上。见四真谛。既见四谛。求索出家。佛听出家。得出家已。于三夜中。获阿罗汉。尔时其妇语御者言。汝今能传是善消息。当赐汝马及千金钱。御者白言。我今不用马及金钱。我欲愿往诣[1]佛所听受妙法。

[0406a15] 婆私咤言。汝若如是实为甚善。若汝出家速能获得阿罗汉道。婆私咤语其女言。汝善[2]治家。受五欲乐。我欲出家。女孙陀利即白母言。我父尚能舍五欲乐。出家求道。我今亦当随而出家。离念兄弟眷恋之心。如大象去小象亦随。我亦如是。当随出家。执持瓦鉢。而行乞食。我能修于易养之法。不作难养。婆私咤言。汝所欲者真为吉善。所愿必成。我今观汝不久必当得尽于欲离诸结使。时婆罗门婆罗闍婆私咤。并孙陀利。悉共相随。俱时出家。皆得尽于诸苦边际。

[3](九三)

[0406a26]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大林之中。尔时如来着衣持鉢。入城乞食。食讫摄其衣鉢。并复洗足。坐一树下。住于天住。时有一婆罗门。名欝[4]凑罗突逻闍。失产乳牛。遍处推求。经于六日。不知牛处。次第求觅。趣大林中。遥见如来。在树下坐。容貌殊特。诸根寂定。心意恬静。获于最上调伏之意。如似金楼。威光赫然。见是事已。往诣佛所。即于佛前。而说偈言。

 云何比丘乐独静  如是思惟何所得

[0406b07]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我于诸得失  都无有愁忧

 汝莫谓于我  与汝等无异

[0406b10] 时婆罗门复说偈言。

 此中真是梵住处  实如比丘之所说

 我欲论[5]我家中事  唯愿少听我所说

 沙门汝今者  宴坐林树间

 亦无有失牛  六日之忧苦

 当知此沙门  真为寂然乐

 汝亦不种稻  何忧于灌水

 亦不忧稻穗  有出不出者

 如是等众苦  汝今久舍离

 亦不种胡麻  又不恐荒秽

 汝亦无如是  [6]耘耨之苦恼

 当知彼沙门  实为寂然乐

 我[7]家有草敷  敷来经七月

 中有众毒虫  蝎螫生苦恼

 汝无如是事  沙门为快乐

 汝无有七子  [怡-台+龙]悷难教授

 举贷负他债  汝无如是事

 沙门为快乐  汝又无七女

 或有产一子  或[8]有无子者

 丧夫来归家  无有如是事

 当知沙门乐  亦无诸债主

 晨朝来至门  债索所负[9]者

 无有如是事  沙门为快乐

 汝无有朽舍  遍中诸空器

 鼷鼠在中戏  [10]摚触出音声

 扰乱废我睡  通夕不得眠

 汝无有恶妇  丑陋目黄睛

 中夜强驱起  日夕常骂詈

 或说家寒苦  或云负他债

 沙门无此事  当知为快乐

[0406c11]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婆罗门当知  汝言为至诚

 无贼偷我牛  已经于六日

 无有如斯事  真实为快乐

 我实无稻田  而生乏水想

 又不忧稻穗  有出不出者

 我无如是苦  当知为快乐

 我无胡麻田  生草而荒秽

 我无如[11]是事  真实[12]名为乐

 我实无草敷  经历于七月

 又无毒虫出  蝎螫家眷苦

 我无如[*]是事  真实为快乐

 我无有七子  [怡-台+龙]悷而难教

 各自[13]而债负  为他所敦蹙

 我又无七女  或产不产者

 丧夫还归家  我无如此苦

 我亦无债主  晨朝来扣门

 征索所负物  又亦无朽舍

 满中诸空器  鼷鼠戏其中

 [*]摚触出音声  扰乱废我睡

 竟宿不得眠  亦无有恶妇

 黄眼而丑陋  中夜强驱起

 日夕常骂詈  或说[1]家贫苦

 或云负他债  都无如斯苦

 真实为快乐  婆罗门当知

 汝不断爱憎  不得免是苦

 断欲离[2]诸爱  然后得快乐

[0407a09] 尔时世尊。为婆罗门。种种说法示教利喜。广说如上。乃至尽诸有结不受后有。时尊者欝[*]凑罗突[3]逻闍。得阿罗汉得解脱乐。踊跃欢喜。而说偈言。

 今我极憘乐  大仙所说法

 闻法得解[4]悟  都无诸取舍

 不虚见世尊  遇佛获道果

[5](九四)

[0407a16]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罗婆罗门聚落。尔时世尊。于其晨朝。着衣持鉢。欲入娑罗聚落乞食。有非时云起。天降于雨。如来避雨至彼聚落。时聚落中。婆罗门长者共集论处。遥见佛来咸作是言。剃发道人知何等法。佛闻其言即告之曰。汝婆罗门。有知法者不知法者。剎利居士。亦复如是。

[0407a23] 尔时世尊。[6]即说偈言。

 终不于亲友  令其生屈伏

 王者亦不取  不应伏者伏

 妻不求夫伏  父母衰老至

 子应致敬养  不宜生勃逆

 无有众聚处  而无贤良人

 无有善丈夫  而不说法语

 断于贪瞋痴  所说皆如法

[0407b02] 时诸婆罗门言。汝善知婆罗门法。来入此众。实时敷座请佛就座。为我说法。我等乐听。尔时世尊。入其众中。坐其座上。为说种种法。示教利喜。而说偈言。

 若默无所说  莫知其愚智

 要因于言说  然后乃别知

 若说妙法者  说法趣涅槃

 是以应言说  炽然于法灯

 已立仙圣幢  皆由于言说

 言说即圣幢  是以不应嘿

[0407b12] 佛说是已。从坐而去。

[7](九五)

[0407b13] 如是我闻。一时佛游拘萨罗。尔时彼国有婆罗门。名曰天敬。其聚落中。有止客舍。尔时尊者优波摩那。为佛侍者止客舍中。如来于时。微患风动苦于[8]背痛。尊者优[9]婆摩那。着衣持鉢。诣天敬婆罗门家。尔时天敬。在于门中剃[10]发而坐。彼婆罗门遥见尊者。即说偈言。

 落发服法衣  手中执应器

 住立我门侧  将欲何所求

[0407b22] 时尊者优波摩那以偈答言。

 大罗汉善逝  牟尼患背痛

 须少[11]燸药水  故来从汝乞

[0407b25] 时婆罗门。即取鉢盛满[12]苏油。黑石蜜一箧。[*]燸药水一车。而以与之。尔时尊者。既得之已。赍诣佛所。即以此油并[*]燸药水洗涂佛身。饮黑蜜浆背痛即愈。时天敬婆罗门。于后日朝。往诣佛所。问讯世尊在一面坐。尔时世尊。以偈问婆罗门言。

 云何婆罗门  行婆罗门法

 施何获大果  何者是施时

 于何福田中  获得于胜报

[0407c05] 时婆罗门复以偈答言。

 有多教学者  多闻能总持

 父母真正净  颜容悉端严

 如是等名为  三明婆罗门

 若施如斯处  能获大果报

 随时施衣食  是名胜福田

[0407c11] 时婆罗门复以偈问佛。

 瞿昙说何种  名为婆罗门

 云何为三明  施何得大果

 何者是施时  云何胜福田

[0407c15] 尔时世尊以偈答言。

 明知于三世  见人天恶趣

 得尽[13]于生死  并获诸神通

 心智得解脱  是谓为三明

 施彼得大果  是名胜福田

[0407c20] 时天敬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而去。

[14](九六)

[0407c21] 如是我闻。一时佛游拘萨罗国夜止娑罗林。尔时有一婆罗门。近林耕[15]殖由晨行田。因到佛所。白佛言。世尊。我近林耕故乐此林。汝今亦乐此娑罗林。将非此中而耕种耶。时婆罗门。即说偈言。

 汝[16]将欲种[17]殖  而乐此林耶

 无侣憘空寂  以此林乐耶

[0407c28] 尔时世尊说偈答[18]曰。

 我于斯林中  都无有所作

 拔断其根本  一切尽枯摧

 于林而无林  已得出于林

 我永弃所乐  禅定断染着

[0408a04] 时婆罗门复说偈言。

 汝实名佛陀  于诸世间尊

 善能灭诸结  离于诸畜积

 世间之最上  尽后有边际

 汝倾欲华幢  故号为世尊

[0408a09] 婆罗门。说是偈已。欢喜而去。

[1](九七)

[0408a10] 如是我闻。一时佛游拘萨罗国。在娑罗林。时有一婆罗门。去林不远。五百摩纳。从其受学。时彼婆罗门。每念世尊如来何时来游此林。当往谘问。释我疑滞。时婆罗门。遣诸摩纳。诣林采薪。欲以祀火。时诸摩纳。既至林已。见于如来。在树下坐。端正殊特。容貌和[2]奕。如真金楼。晖光赫然。时诸摩纳。覩如来已。寻负薪归。白其师言。和[3]上昔日。每思见佛。今者如来。近在此林。若欲见者。宜知是时。时婆罗门。闻是语已。即诣佛所。问讯起居。在一面坐。即说偈言。

 深林极茂盛  其中甚可畏

 何故独宴坐  修禅无惧心

 又无众音[4]乐  可以娱自身

 云何乐闲居  实为未曾有

 汝为求大梵  世界自在主

 为求于帝释  三十三天尊

 何故乐独处  可畏深林中

 常修于苦行  将欲何所求

[0408a29]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着有所欲者  多怀诸疑惑

 于无数境界  各各生染着

 一切诸结使  皆因无智起

 我断无智根  吐结欲埿干

 悉断于志求  亦无诸谄曲

 于诸善法中  证知得清净

 正[5]得无上道  修禅离欲者

[0408b08] [6]尔时婆罗门复说偈言。

 我今稽首礼  归依牟尼尊

 于诸禅自在  解悟无量觉

 于[7]天人中尊  具三十二相

 端正无与等  犹彼雪山王

 于林得解脱  而不着于林

 清净解脱者  无生拔毒箭

 如来所说法  于诸论中上

 言说最第一  人中师子吼

 敷演四真谛  广度于一切

 自离于大苦  亦度诸群生

 咸令得安乐  愿为说此法

 我今归命礼  得度于彼岸

 离诸怖畏者  善来[8]住此林

 [9]今我得值遇  天人大导师

 能除灭众生  一切诸[10]苦恼

[0408b24] 尔时婆罗门。说是偈已。欢喜而去。

[11](九八)

[0408b25] 如是我闻。一时佛游拘萨罗国。尔时世尊。止于孙陀利河岸。时彼岸侧。有住婆罗门。往诣佛所。问讯已讫。在一面坐。即白佛言。汝欲入此河中浴耶。佛问之曰。入此河浴有何利益。婆罗门言。今此河者古仙度处。若入洗浴能除众恶清净鲜洁。名为大吉。佛闻是已。即说偈言。

 非彼孙陀利  得[12]闭及恒河

 竭闍[13]婆鉢提  入是诸河浴

 终不能洗除  已作之恶业

 大力鉢健提  并与愚下劣

 设共于中洗  乃至百千年

 终不能除恶  烦恼之垢秽

 若人心真净  具戒常布萨

 能修净业者  常得具足戒

 不杀及不盗  不婬不妄语

 能信罪福者  终不嫉于他

 法水澡尘垢  宜于是处洗

 虽于孙陀利  竭闍等诸河

 此皆是世水  饮之及[14]洗浴

 不能除垢污  并祛诸恶业

 饮浴何用为  实语而调顺

 舍瞋不害物  此是真净水

 若入净戒河  洗除[15]诸尘劳

 虽不除外秽  能祛于内垢

 凶嶮残害者  [16]孾愚造诸恶

 如是等不净  秽污垢恶者

 水正洗身垢  不能除此恶

[0408c24] 时婆罗门。闻佛所说赞言。善哉[17]善哉。诚如所言。夫洗浴者。能除身垢。为恶业者。非洗能除。

[18](九九)

[0408c27] 如是我闻。一时佛游拘萨罗孙陀利河岸。尔时世尊。新剃须发宿彼河岸。后夜早起以衣覆头。正身端坐系念在前。时彼河岸有祀火婆罗门。祀火之法。余应施与诸婆罗门。于天欲晓即持祀余。求婆罗门。欲以施之。[1]过值于佛。尔时世尊。闻其行声。即发却覆。[2][口*磬]咳出声。此婆罗门。既见佛已。而作是言。此非婆罗门。乃是剃发道人。寻欲回还。复作是念。夫剃发者。不必沙门。婆罗门中亦有剃发。我当至彼问其因缘所生种姓。时婆罗门。即至佛[3]所问讯言。汝生何处。为姓何等。

[0409a09] 尔时世尊。以偈答言。

 不应问生处  宜问其所行

 微木能生火  卑贱生贤达

 亦生善调[4]乘  惭愧为善行

 精勤自调顺  度韦陀彼岸

 定意[5]收其心  具足修梵行

 晨朝应施与  祠祀之遗余

 汝今婆罗门  若欲修福[6]者

 宜当速施与  如是善丈夫

[0409a18] 时婆罗门说偈答[7]言。

 [8]我今遇善祀  此处真祀火

 我今观察汝  实度韦陀岸

 昔来祠祀残  每施与余人

 未曾得如汝  胜妙可施处

[0409a23] 婆罗门。即以此食。奉上世尊。佛不为受。即说偈言。

 先无惠施情  [9]说法而后与

 如斯之饮食  不应为受取

 常法封如是  故我不应食

 所以不受者  为说法偈故

 现诸大人等  尽灭于烦恼

 应以众饮食  种种供养之

 欲求福田者  斯处[10]亦应施

 若欲为福者  我即是福田

[0409b04] 时婆罗门。重白佛言。今我此食当施与谁。佛言。我不见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能受是食正理消化。无有是处。佛言。宜置于彼无虫水中。时婆罗门。受佛教已。即持置彼无虫水中烟炎俱起[11][淴-勿+(句-口+夕)][淴-勿+(句-口+夕)]作声。时婆罗门。见是事已。生大惊怖。身毛为竪。以惊惧故。更采取薪。以用祀火。尔时世尊。即到其所。而说偈言。

 汝齐整薪燃  谓为得清净

 薄福无智人  乃然于外火

 婆罗门应当  弃汝所燃火

 宜修内心火  炽然不断绝

 增广如是火  斯名为真祀

 数数生信施  汝应如是祀

 汝今憍慢重  非车所能载

 瞋毒犹如烟  亦如油投火

 舌能炽恶言  心为火伏藏

 不能自调[12]顺  云何名丈夫

 若以信为河  戒为[13]津济渡

 如[14]是清净水  善人之所赞

 若入信戒洗  即汝毘陀呪

 能灭众恶相  得度[15]于彼岸

 以法用为池  瞿昙真济渡

 清洁之净水  善丈夫所贵

 诸能洗浴者  毘陀功德人

 身体不污湿  得度于彼岸

 实语调诸根  隐藏于三业

 具修于梵行  忍惭愧最上

 信向质直人  斯是法洗浴

 是故汝今者  应当如是知

[0409c05] 时婆罗门闻佛所说。弃事火具即起礼佛。合掌白言。唯愿听我于佛法中出家受具。得为比丘入于佛法修于梵行。佛即听许。令得出家受具足戒。时彼尊者。勤修克己专精独一。乐于闲静离于放逸。不乐亲近出家在家。所以者何。此族姓子。剃除须发[16]服于法衣。正信出家。为修无上梵行。现在知见自身证故。时此比丘。修集定慧。得罗汉果。尽诸有漏。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17](一○○)

[0409c14]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一髻发婆罗突逻闍婆罗门。往诣佛所。问讯已讫。在一面坐。即说偈言。

 外发悉被髻  内有髻发不

 世间发所髻  谁有能除者

[0409c19]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明智竪立戒  心修于智慧

 专精能勤学  年少除髻发

[0409c22] 时婆罗门复说偈言。

 外发悉被髻  内有髻发不

 世间发所髻  谁能断除者

[0409c25]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眼耳鼻舌身  及与于意法

 名色都无余  心意尽灭[18]度

 若能如是者  断除于髻发

 旃陀.婆私咤  失牛.讲集处

 天敬娑罗林  聚薪.二孙陀

 一髻发[1]为十

[2](一○一)

[0410a03] [3]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优楼频螺聚落[4]泥连河岸菩提树下。成佛未久。尔时世尊独坐思惟。而作是念。夫人无敬心。不能恭顺于其尊长。不受教诲。无所畏惮。纵情自逸。永失义利。若如是者。众苦缠集。若人孝事尊长。敬养畏慎。随顺不逆。所愿满足。得大义利。若如是者。触事安乐。复作是念。一切世间。若天若人。若天世界。若人世界。若魔世界。若梵世界。沙门婆罗门。一切世间。有生类中。若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胜于我者。我当亲近。依止于彼。供养恭敬。遍观察已。都不见于世间人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一切世间有胜于我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为我依止。复作是念。我所觉法。我今应当亲近供养恭敬诚心尊重。何以故。过去诸佛。一切皆悉亲近依止供养恭敬尊重斯法。未来现在诸佛。亦复亲近依止斯法。供养恭敬。生尊重心。我今亦当如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亲近依止供养恭敬尊重于法。尔时梵主天王。遥知世尊在优楼频螺聚落[*]泥连河岸菩提树下。而作是念。观察世间。若天若人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一切生类。若有胜我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者。我当依止。然都不见有能胜我者。又复观察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悉皆亲近依止于法。供养恭敬。生尊重心。我今亦当随三世佛之所。应作亲近依止供养恭敬尊重于法。时梵主天。[5]复作是念。我当从此处没。往到佛所。时梵主天。譬如壮士屈[6]申臂顷。来至佛所。白佛言。世尊。实如所念。诚如所念。即说偈言。

 过去现在诸如来  未来世中一切佛

 是诸正觉能除恼  一切皆依法为师

 亲近[7]于法依止住  斯是三世诸佛法

 是故欲尊于己者  应先尊重敬彼法

 宜当忆念佛所教  尊重供养无上法

[0410b09] 尔时梵王。赞叹世尊。深生随喜。作礼而去。

[8](一○二)

[0410b10]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优楼频螺聚落[*]泥连河侧菩提树下。成佛未久。佛于树下。独坐思惟。而作是念。唯有一道。能净众生。使离苦恼。亦能除灭不善恶业。获正法利。所言法者。即四念处。云何名为四念处耶。观身念处。观受念处。观心念处。观法念处。若人不修四念处者。为远离贤圣之法远离圣道。若离圣道。即远离甘露。若远离甘露。则不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等人。我说终不能得离于一切诸苦。若修四念处。即亲近贤圣法者。若亲近贤圣法。即亲近贤圣道。若亲近贤圣道。即亲近甘露法。若亲近甘露法。即能得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若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等人。即[9]说离苦。时梵主天。遥知如来心之所念。作是念言。我于今者。当至佛所。随喜劝善。思惟是已。譬如壮士屈[*]申臂顷。来至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立。白佛言。诚如世尊心之所念。唯有一道。能净众生。乃至得免忧悲苦恼。时梵主天。即说偈言。

 唯此道出要  斯处可精勤

 欲求远离苦  唯有此一道

 若涉斯道者  如鹤飞空逝

 释迦牟尼尊  逮得[*]于佛道

 一切正[10]导师  当以此觉道

 显示于众生  常应数数说

 咸令一切知  生有之边际

 唯愿说一道  愍济诸众生

 过去一切佛  从斯道得度

 未来及今佛  亦从此道度

 云何名为度  能度瀑駚流

 究竟于无边  调伏得极[11]净

 世间悉生死  解知一切界

 为于[12]具眼者  宣明如此道

 譬如彼恒河  流赴于大海

 圣道亦如是  佛为开显现

 斯道如彼河  趣于甘露海

 昔来未曾闻  转妙法轮音

 唯愿天人尊  度老病死者

 一切所归命  为转妙法轮

[0410c20] 时梵主天。顶礼佛足。即没而去。

[13](一○三)

[0410c21]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梵主天。于其中夜。光明倍常。来诣佛所。礼佛足已。在一面坐。梵主威光。照[*]于时会。赫然大明。即于坐上。而说偈言。

 剎利二足尊  种姓真正者

 明行已具足  人天中最胜

[0410c27] 佛告梵主言。诚如是言。诚如是言。剎利二足尊。种姓真正者。明行已具足。天人中最胜。时梵主天。闻佛所说。踊跃欢喜。顶礼佛足。于彼坐没。还[*]于天宫。

[1](一○四)

[0411a02] 如是我闻。一时佛游拘萨罗国。时彼国中有一阿兰若住处。尔时世尊。与诸大众比丘僧俱在彼止宿。于时世尊。赞斯住处。说阿兰若住处法。时梵主天。知如来游于拘萨罗。与比丘众。止宿阿兰若住处。赞叹阿兰若住处。说阿兰若住处法。梵主天王。作是念言。我今当诣佛所。赞叹随喜。时梵主天。即于彼没。譬如壮士屈[*]申臂顷。来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即说偈言。

 处静有敷具  应断于结缚

 若不能爱乐  还应住僧中

 恒应正忆念  调根行乞食

 具足禁戒者  应至空静处

 放舍于怖惧  坚住于无畏

 断除憍慢者  坚心处中住

 如是我所闻  不应怀疑惑

 一千阿罗汉  于此断生死

 学者二五百  千一百须陀

 随流修正道  终不趣邪径

 不能具宣说  诸道得果者

 所以不能[2]说  畏惧不信敬

[0411a23] 时梵主天。说是偈已。顶礼佛足。还[*]于天宫。

[3](一○五)

[0411a24]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释翅迦毘罗卫林。与五百大比丘众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办。舍于重担。逮得己利。尽于后有。无复结使。正智解脱。复有十世界大威德诸天。来至佛所。问讯佛僧。[*]于时世尊。说于随顺涅[4]盘之法。有四梵身天。各作是念。今佛在释翅[5]迦罗卫林。与五百比丘僧俱。皆是大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办。舍于重担。逮得己利。尽于后有。无复结使。正智解脱。复有十世界大威德天。来至佛所。问讯佛僧。世尊为其说于随顺涅[*]盘之法。我于今者。当往于彼佛世尊所。时梵身天。作是念已。即于彼没。譬如壮士屈[*]申臂顷。来至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立。时第一梵身天。而说偈言。

 今于此林中  集会[*]于大众

 是故我等来  正欲观众僧

 不以不善心  坏僧破和合

[0411b12] 第二梵身天复说偈言。

 比丘诚实心  宜应务精勤

 犹如善御者  制马令调顺

 比丘亦如是  应制御诸根

[0411b16] 第三梵身天复说偈言。

 譬如野马被羇系  拔柱蹋堑安隐出

 诸比丘等亦如是  拔三毒柱断欲堑

 世尊导师之所调  能出是等大龙象

[0411b20] 第四梵身天复说偈言。

 诸有归依于佛者  人中舍形得天身

[0411b22] 时四梵身天。各说偈已。在于僧中。敬心战栗。作礼而去。

[6](一○六)

[0411b24]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梵主天。于其中夜。威光甚明。来至佛所。尔时世尊。入火光三昧。时梵主天。作是心念。今者如来。入于三昧。我来至此。甚为非时。当尔之时。提婆达多亲友。瞿迦梨比丘。谤舍利弗及大目连。此梵主天。即诣其所。扣瞿迦梨门唤言。瞿迦梨瞿迦梨。汝于舍利弗目连。当生净信。彼二尊者。心净柔软。梵行具足。汝作是谤。后于长夜。受诸衰苦。瞿迦梨即问之言。汝为是谁。答曰。我是梵主天。瞿迦梨言。佛记汝得阿那含耶。梵主答言。实尔。瞿迦梨言。阿那含名为不还。汝云何还梵主天。复作是念。如此等人。不应与语。而说偈言。

 欲测无量法  智者所不应

 若测无量法  必为所[7]烧害

[0411c10] 时梵主天。说是偈已。即往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以瞿迦梨所说因缘。具白世尊。佛告梵[8]言实尔实尔。欲测无量法。能[*]烧凡夫。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夫人生世  斧在口中  由其恶口

 自斩其身  应赞者毁  应毁者赞

 如斯恶人  终不见乐  迦梨伪谤

 于佛贤圣  迦梨为重  百千地狱

 时阿浮陀  毁谤贤圣  口意恶故

 入此地狱

[0411c20] 时梵主天闻是偈已。礼佛而退。

[9]别译杂阿含经卷第五

[0411c22] [10]此卷末五经及第六卷初五经。皆国宋本所无而丹本独有者。第九是梵问经。第十是度须跋经。今捡梵问经者。与彼大本杂阿含经第四十四卷之初同本异译。度须跋经与大本第三十五卷十六幅已下同本异译。则国宋二本无此经者脱之耳。今依丹藏加之分入二卷焉。

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六

[3](一○七)

[0412a05]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二天。一名小胜善闭梵。二名小胜光梵。欲来诣佛。时婆迦梵。见此二梵。即问之曰。欲何所至。二梵答言。我等欲往诣世尊所问讯礼敬。时婆迦梵。即说偈言。

 四梵字[4]鹳雀  三梵名为金

 七十二五百  名曰为余毘

 汝观我金色  赫然而明盛

 所有威光明  晖光蔽梵天

 云何不观我  乃欲诣佛所

[0412a15] 尔时二梵以偈答言。

 汝今有少光  映蔽于梵天

 当知此光色  皆有诸过患

 明智得解脱  不乐斯光色

[0412a19] 尔时二梵。说是偈已。来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二梵白佛言。世尊。我等欲来见佛。时婆迦梵。因问我言。欲何所至。我等答言。欲诣佛所。时婆迦梵。说此偈言。

 四梵名[*]鹳雀  三梵名为金

 七十二五百  名曰为余毘

 汝观我金色  赫然大炽盛

 所有身光明  晖光蔽梵天

 云何不观我  乃欲诣佛所

[0412a28] 我等即便说偈答言。

 汝今有少光  映蔽于梵天

 当知此光色  皆有诸过患

 智者得解脱  不乐斯光色

[0412b03] 佛言。梵天。实尔实尔。彼梵虽复少有光色。映蔽梵天。当知光色皆有过患。智者解了。不应乐此。佛为二梵。种种说法。示教利喜。二梵闻法。欢喜顶礼。还[5]于天宫。

[6](一○八)

[0412b07]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婆迦梵。生于邪见言。此处常坚实不坏。不复往来。于其生死。若有过此不往来者。无有是处。尔时世尊。知婆迦梵心之所念。如来尔时。譬如壮士屈[7]申臂顷。寻即往彼婆迦梵宫。时婆迦梵。语佛言。大仙。此处是常坚实不坏。都无往来。若有过此无往来者。无有是处。佛语梵言。此处无常。汝今云何横生常想。此处败坏。而复横生不败坏想。此处不定。横生定想。此处往来。汝今横生不往来想。更有胜处。都无往来。汝便横生更无胜想。时婆迦梵。即说偈言。

 七十二梵作胜福  悉皆于此而终[8]没

 一切诸梵皆知我  唯我在此不退没

[0412b21]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汝谓为长寿  其实寿短促

 我知汝寿命  百千尼罗浮

[0412b24] 时婆迦梵说偈答[9]曰。

 婆伽婆世尊  汝智实无尽

 过于生老忧  为具眼者说

 我先造何业  修何等戒行

 在此梵天上  寿命得延长

[0412b29]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往昔有群贼  劫掠坏聚落

 剥脱系缚人  大取[*]于财物

 汝当于尔时  甚有大勇力

 救解于诸人  然复不加害

 寻共彼诸人  一劫中修善

 慈仁好惠施  复能持戒行

 汝于睡及寤  宜忆本所行

 又有人乘船  于彼恒河中

 恶龙[10]提船人  尽欲加毒害

 汝时为神仙  救济于彼命

 此汝昔日时  修戒之所致

[0412c12] 时婆迦梵即说偈言。

 汝实能知我  寿命之脩短

 更有诸余事  汝亦悉知之

 汝光甚炽盛  能蔽于诸梵

 靡所不了达  故名婆伽婆

[0412c17] 尔时世尊。为婆迦梵。说种种法。示教利喜。寻复于彼没。[11]还祇洹。

[12](一○九)

[0412c19]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梵。起大邪见。而作是言。我此处常不见有能生于我宫。况复有能过于我上者。尔时世尊。入[*]于三昧。从阎浮提没。现于梵顶虚空中坐。尊者憍陈如。以净天眼。观于世尊为至何处。即知如来在梵顶上虚空中坐。时憍陈如。亦入是定。于此而没。现梵顶上。处如来下。在于东面。

[0412c27] 时尊者摩诃迦叶。以净天眼。观于如来为至何处。寻知世尊在梵顶上。复入此定。于此处没。在如来下。现梵顶上。在于南面。

[0413a01] 尊者目连。以净天眼。观于如来为至何处。寻知世尊在梵顶上。即入是定。于此处没。现梵顶上。处如来下。[1]现于西面。

[0413a04] 时尊者阿那律。复以净天眼。观察如来为至何处。寻知世尊在梵顶上。亦入是定。于此处没。现梵顶上。处如来下。在于北面。

[0413a07] 尔时世尊。告梵天言。汝本所见。为舍[2]已不。复告梵天。汝本心念。我不见有能生我宫者。况能出过。汝今试观此等[3]天身。容貌光明。胜汝[*]已不。时梵白佛。唯然已见。而今见之。斯等光明。昔所不见。而今见之。斯等光明。真为殊胜。自今已后。更不敢言此处常恒无有变易。佛告梵天。此处无常。空不自在。佛为彼梵。种种说法。示教利喜。入如是三昧。从彼梵没。还[*]于祇洹。尊者憍陈如。摩诃迦叶。阿那律等。亦为彼梵。种种说法。示教利喜。亦入是定。从彼处没。还[*]于祇洹。唯尊者大目犍连。在彼而坐。尔时彼梵。问目连言。世尊弟子。颇有如汝有大威德神足者不。目连答言。诸余声闻。亦有如是威德神足。尊者目连。即说偈言。

 牟尼弟子大罗汉  有大威德具三明

 得尽诸漏知他心  能现神变化群生

 如是声闻甚众多  是故汝今宜恭敬

[0413a25] 时尊者目连。说是偈已。种种说法。示教利喜。亦入是定。从彼梵没。还于祇洹。

[4](一一○)

[0413a27]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尸那竭力士生地[5]娑罗林中。尔时如来涅[6]盘时到。告阿难曰。汝可为我于双树间北首敷座。[*]于时阿难。受佛勅已。于双树间北首敷座。既敷座已。还至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于双树间。北首敷座。所作已竟。尔时世尊。即从坐起。往趣双树敷上。北首右脇而卧。足足相累。系心在明。起于念觉。先作涅[*]盘想。尔时拘尸那竭国。有一梵志。名须跋陀罗。先住彼国。其年朽迈。一百二十。时彼国中。诸力士辈。供养恭敬。尊重赞叹[7]是阿罗汉。时须跋陀罗。传闻人说婆伽婆于今日夜当入涅[*]盘。作是念言。我于法中。有所疑惑。唯有瞿昙。必能解释。决我所疑。作是念已。即出拘尸那竭。往诣娑罗林。尊者阿难。在外经行时。[8]须跋陀见阿难已。即诣其所。白阿难言。我闻他说。沙门瞿昙。于今日中夜。当入无余涅[*]盘。吾今须见谘决所疑。阿难答言。梵志。佛身疲[9]惓。汝今扰恼。须跋陀罗白阿难言。我闻如来今日中夜。入无余涅[*]盘。我昔曾闻宿旧仙言。若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如优昙鉢花。难可值遇。我有少疑。思得谘决。愿听我见。如是三请。阿难答言。莫扰恼佛。

[0413b22] 尔时世尊。以净天耳。遥闻阿难遮[*]须跋陀不听前进。佛告阿难。莫遮彼人。听其前进。随意问难。时须跋陀罗。闻佛慈矜听令前进。踊跃欢喜。即至佛所。问讯已讫。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有少疑。听我问不。佛言。恣汝所问。须跋陀罗。既蒙听许白佛言。世尊。外道六师。种种异见。富兰那迦叶未迦梨俱赊梨子阿闍耶毘罗[10]坻子。阿闍多翅舍婆罗迦尼陀迦旃延尼干陀闍提子。斯等六师。各各自称已为世尊[11]竟。为实得一切智不。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三十一出家  尔来过五十

 推求诸善法  戒定行明达

 一切诸世间  不知实方所

 况知实法者  若修八正道

 能获于初果  乃至第四果

 若不修八正  初果不可知

 况复第四果  我于大众中

 说法师子吼  如此正法外

 亦无有沙门  及与婆罗门

[0413c13] 佛说是时。须跋陀罗。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时须跋陀罗。整欝多罗僧。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我今已得过三恶道。时须跋陀罗白阿难言。善哉阿难。汝获大利。为佛弟子给侍第一。我于今者。亦得善利。于佛法中。愿得出家。阿难合掌白佛言。须跋陀罗。于佛法中。愿乐出家。尔时世尊。即告须跋陀罗。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衣着身。即得具戒。得具戒已。即成罗汉。须跋陀罗。即作是念。我今不忍见于世尊入般涅[*]盘。我当先入。须跋陀罗。实时先入涅[*]盘。如来于后亦入涅[*]盘。尔时众中。有一比丘。而说偈言。

 双树入涅[*]盘  枝条[12]四遍布

 上下而雨花  缤纷散佛上

 所以雨花者  世尊入涅[*]盘

[0413c28] 释提桓因复说偈言。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

 乃名涅[*]盘

[0414a02] 时梵主天复说偈言。

 世间有[1]生类  舍身归终灭

 今者大圣尊  具足[*]于十力

 世尊无等伦  今入于涅[*]盘

[0414a06] 时尊者阿那律复说偈言。

 法主意[2]止住  出入息已断

 如来所成就  行力悉满足

 今入于涅[*]盘  其心无怖畏

 都舍于诸受  如油尽灯灭

 灭有入涅[*]盘  心意得解脱

[0414a12] 时众覩已身毛皆竪佛入涅[*]盘始经七日。尔时阿难闍维如来右遶说偈。

 大悲梵世尊  体同真净宝

 有大神通力  火出自[3]然身

 千[叠*毛]用缠身  [4]内外二不烧

[5]

二诵第一

[6](一一一)

[0414a18] [7]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皆当勤修善行。渐渐增长。如月初生。时有比丘。初始受戒。渐修惭愧。善持威仪。往返人间。柔和恭顺。不为佷戾。能制身心。如明眼人。避深空井及山峻岸。比丘亦尔。如月初生渐渐增长。善行日新。佛复告诸比丘。今此会中。迦叶比丘。勤修善行。如月初生渐渐增长。渐修惭愧。往返人间。能制身心。柔和恭顺。终不佷戾。如明眼人。能避深井。远离峻谷。迦叶比丘。亦复如是。佛告比丘。何等比丘与法相应。堪至诸家。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如来则是诸法根本。诸法之导法所依凭。善哉世尊。愿为我等。敷演斯义。我等闻已。至心受持。佛复告诸比丘。谛听谛听。至心忆念。若有比丘。无所染着。不爱缚家。不生增减。心无嫌恨。亦不嫉妬。见他利养。心生欢喜。见他施彼亦不忿恨。于修福者咸皆随喜。又不自赞己有德行。诸所言说恒为一切见余比丘。同至他家。终不讥毁。于自他所心无高下。若诸比丘。能修善心。如向所说。乃名随顺。如法周旋往返人间。尔时世尊。于虚空中。而自运手。告诸比丘。今我此手。不着于空。不缚于空。无有嫌隙。亦无瞋恚。此手宁有缚着增减[*]已不。诸比丘。即白佛言。世尊。此空中手无缚无着。无有增减。佛告比丘。如是如是。若有比丘。心无缚着。如空运手。乃可出入往返诸家。不生增减。不生懊恼。亦不嫉妬。见他利养。心生欢喜。见他布施不与于己亦不忿恨。[8]见修福者普皆随喜。乃至心无高下。佛告比丘。迦叶比丘。亦复如是。往返人间心无缚着。乃至心无高下。佛复空中第二运手。告诸比丘。如上所说。乃至迦叶比丘。亦复如是。佛告比丘。云何比丘。出入诸家为人说法。云何得名清净说法。云何名为不清净[9]说。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如来则是诸法根本。法之所导。法所依凭。善哉世尊。愿为敷演。我等闻已。至心受持。佛告诸比丘。谛听谛听。至心忆念。若有比丘。为人说法。作如是念。我为彼人而说于法。当令彼人信敬于我。能多与我饮食衣服病瘦医药。若作是说者。是名不净。若有比丘。为人说法。欲令听者证解佛法。除现在苦。离诸热恼。不择时节。导示善趣。为其显现。乃至能令[10]知者自知。不从他教。离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能令听者闻其所说。如法修行。为令听者于长夜中得法得义得利得安。如是说者。名为清净慈悲之说。怜愍利益欲使正法得久住故。如是说法名为清净。是故比丘。应作是念。为人说法。当作是学。第三亦如上[11]所说。迦叶比丘。能如是说。为令听者证解佛法。乃至欲令正法得久住故。怜愍利益作如是说。是名清净。称可佛法。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2](一一二)

[0414c12]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佛告诸比丘。若有比丘。将欲往诣于檀越家。先作是念。若有所施。当速与我勿令迟晚。至心施我。莫不至诚。愿使多得。勿令寡少。[13]惠我精细。勿得麁澁。若作是念。决定意者。往檀越家。檀越虽与。不至心施。不恭敬与虽施饮食。不令丰足。与其麁澁。不与精细。设有施与。迟缓不速。而此比丘。不称意故。羞耻愁忧生损减心。而此比丘。应作是念。至檀越舍。彼非[14]己家。云何而得称遂其心。何故生念。欲令檀越速施不迟。乃至精细不用麁澁。若作是念。设无所得。心不悔恨。离于增减。无有怨嫌。设彼檀越少有所施。不至心与。迟晚不速。乃至与麁。不与精细。如是比丘。心不嫌恨。亦不愧耻。心无增减。迦叶比丘。作如是心。至檀越所。斯非己家。云何而得。自称其意。望彼至心速施不迟。乃至精细。莫得麁澁。迦叶比丘。作如是念。至檀越家。虽不得施。都无惭耻。心不损减。是故比丘。应作是心。至于他家。不应生念。速施于我。乃至精细。是故汝等。当作是学。如迦叶比丘往檀越家。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一一三)

[0415a05]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摩诃迦叶。在彼舍卫旧园林中毘舍佉讲堂。时尊者摩诃迦叶。即于其夜。从定而起。从定起已。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佛告迦叶。汝当教授诸比丘等。指导教[2]照禅定之法。为说法要。何以故。我恒教授是比丘等。汝亦应尔。我常为诸比丘。说于法要。汝亦应尔。迦叶白佛。是诸比丘。不能受语。难可教授。佛告迦叶。汝于今者。以何因缘。不为说法。迦叶复白佛言。今二比丘。一是阿难共行弟子。名曰[3]难[4]荼。二是目连弟子。名阿毘浮。是二弟子。互诤胜负。各自称言。我知见胜。我所说胜。互共相引。欲决知见及以言说。为我说妙。为汝说妙。为我句义具足。为汝句义具足。尔时阿难。侍于世尊。以扇扇佛。尔时阿难。语迦叶言。止止尊者。听我忏悔。如此比丘。新入佛法。愚无智慧。未有所解。尊者迦叶。语阿难言。[5]尔止阿难。汝莫僧中作偏党语。尔时世尊。告一比丘。汝可往唤彼二比丘。时彼比丘。奉教往唤语二比丘言。世尊唤汝。时二比丘。承佛勅命。即[6]往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立。尔时世尊。告二比丘。汝等二人。实作是语。我读诵多我所知多我所说言句偈不阙。欲决胜负。为有是不。时二比丘白佛言。实尔世尊。佛复告言。汝若解我所说修多罗祇夜授记说偈优[7]他那尼[*]他那伊帝目多伽本生毘佛略未曾有优波提舍本事是十二部。汝若读诵。令通利者。是等经中。为有胜负以不。时二比丘白佛言。世尊。是十二部。实无是说。佛复告二比丘言。说十二部经。为欲除灭诤讼胜负。汝今云何作如是说。汝等愚人。作如是解。我岂可有如是说耶。若生诤讼。此非佛法。又复不应出家之法。我佛法中。终不如是我胜汝负。乃至我所说法句义具足。汝之所说句义不足。如是诤讼。实非我说。汝二比丘。如斯之事。汝应作不。时二比丘。即礼佛足。白佛言。我等闻佛所说。自知有过。实如[8]孾愚。无所知解。作不应作。所作不善。乃共相决种种胜负。实有是过。唯愿世尊。怜愍我故。听许忏悔。佛言。知汝诚心慇重忏悔。汝实[*]孾愚。无所知解。所作不善。不如佛教。非出家法。乃诤胜负。各云多知。乃至我所言说句义具足。汝不具足。如是胜负。实不应作。吾今受汝诚心忏悔。使汝善法增长无有退失。何以故。若能至心。实知有罪然后忏悔。后莫复作。如是忏者。善法增长。无有退失。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顶礼而去。

[9](一一四)

[0415b23]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摩诃迦叶。住旧园林毘舍佉讲堂中。时尊者迦叶。于日没时。从禅定起。往至佛所。礼佛足已。在一面坐。佛告迦叶。汝可教授诸比丘等。当为说法。所以者何。我恒教授。汝亦应尔。我常为诸比丘说法。汝亦应尔。迦叶白佛。是诸比丘。难可教授。不能受语。佛告迦叶。汝于今者。见何因缘。而不为说。迦叶对曰。若不信者。退失善法。便生懈怠。无有惭愧。愚痴无智。贪着他物。有恚害心。睡盖所覆。掉动不停。于法疑惑。深着我见。具于烦恼垢污之心。喜瞋失念。[10]无[11]暂定。有如是等种种不善恶法。决定具有。如斯等人。尚无少善。况复增进善法。无有退失。若复有人。具于信心。不退善法。精进不倦。能修惭愧。有智之人。具行善法。无有贪想。远离瞋嫌。除睡眠盖。心不掉动。无有疑惑。不着身见。心净无染。不喜瞋恚。能住心念。具于禅定。善法不退。若有具上种种善法。我尚不说彼人善法停住。况不增长。如斯等人。于日夜中。善法增长。佛告迦叶。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若不信者。退失善法。乃至如斯等人。尚无少善。况复增长。若复有人。具信心者。不退善法。乃至我尚不说彼人善法停住。况不增长。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2](一一五)

[0415c18]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摩诃迦叶。住旧园林毘舍佉讲堂。时尊者迦叶。于日没时。从禅定起。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佛告迦叶。汝可教授诸比丘等。为其说法。所以者何。我常教授。汝亦应尔。我[13]常为彼而说法要。汝亦应尔。迦叶白佛言。世尊是诸比丘。不能受语。难可教授。佛告迦叶。汝[14]何以故。而不教授为其说法。迦叶对曰。世尊是法根本。是法之导。法所依凭。善哉世尊。愿为敷演。我闻语已。至心受持。佛告迦叶。汝今善听。受持忆念。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迦叶白佛。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告迦叶。昔有比丘。自修阿练若行。赞叹修阿练若行者。自行乞食。着粪扫衣。赞叹乞食着粪扫衣者。少欲知足。常乐空闲寂静之处。勤修精进。心不驰散。恒乐禅定。自尽诸漏。赞尽漏者。以是之故。一切比丘。咸来亲近。而问讯之。而此比丘。语诸来者。善来比丘。可就此坐。汝名为何。是谁弟子。履行贤良。应沙门法。夫出家者。宜应如汝作于沙门。若见汝者。学汝所为。不久必当获于己利。新学比丘。覩斯事已。而作是念。彼有比丘。共相恭敬。我今亦当习学其行。自修阿练若行。赞叹修阿练若行者。自行乞食。着粪扫衣。赞叹乞食着粪扫衣者。少欲知足。常乐空闲寂静之处。勤修精进。心不驰散。恒乐禅定。自尽诸漏。赞尽漏者。以是之故。一切比丘。咸来亲近。安慰问讯。而此比丘。语诸来者。善来比丘。可就此坐。汝名为何。是谁弟子。履行贤良。应沙门法。出家之人。宜应如汝。作于沙门。若见汝者。学汝所为。不久必当获己义利。诸新学者。若生是念。长夜利益。得义得乐。名自济拔。能令正法得久住世。是人进趣。终不退没。佛告迦叶。若有比丘。生则有福。初始出家。多得利养。衣服汤药。床敷卧具。四事丰饶。复有比丘。见是比丘。亲近谈语。安慰问讯。时此比丘。语彼比丘。汝名何等。是谁弟子。生则有福。多得利养。衣服汤药。床敷卧具。四事丰饶。若有比丘。亲近汝者。四事不乏。若有新学比丘。覩斯事已。应作是念。彼有生福比丘。共相恭敬。我今亦当修如是行。衣服卧具。饮食汤药。四事供养。亦常丰饶。若新学比丘。作如是意。学如是事已是名长夜衰耗。都无利益及以利乐。非沙门法。受诸苦恼。名自轻毁。梵行不立。没于淤泥。为恶所欺。具于结使。数受诸有。名生热恼。获得苦报。必当受于生老病死。时大迦叶。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一一六)

[0416b08]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摩诃迦叶。住旧园林毘舍佉讲堂。时大迦叶。于日没时。从禅定起。往至佛所。顶礼佛足。却坐一面。尔时世尊。告迦叶言。汝今朽老。年既衰迈。着此商那粪扫[2]纳衣。垢腻厚重。汝今还可诣于僧中。食于僧食。檀越施衣。裁割坏色。而以着之。迦叶白佛言世尊。而此[*]纳衣是我久服。我亦赞叹着[*]纳衣者。云何可舍。佛告迦叶。汝见着[*]纳衣者。有何义利。长夜服翫。自行阿练若行。赞叹阿练若行者。自行乞食。赞叹乞食者。迦叶白佛言。世尊。我见[3]纳衣者。有二种利。于现在世。安乐而住。未来之世。为诸比丘。作照明法。为后世人之所习学。后世人辈。当发是意。昔佛在世。大德比丘。久修梵行。[4]善乐佛法。深达法式。少欲知足。自行阿练若行。赞叹阿练[5]若行者。着粪扫衣。赞叹着彼粪扫衣者。次行乞食。赞叹乞食者。未来世人。多生此心。欣慕斯法。为[6]作救拔。义利安乐。佛赞迦叶。善哉善哉。汝[7]若如是。于长夜中。怜愍世间。利益弘多。为作救[8]济。义利安乐。若有沙门及婆罗门。毁头陀者。是等即为毁呰于我。若有赞叹头陀功德。是等即为赞叹于我。所以者何。我以种种因缘无数方便。赞叹头陀所得功德。安立头陀。赞叹头陀。诸行中胜。汝从今日已后。常应自行阿练若行。赞叹能行阿练若行者。时大迦叶。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一一七)

[0416c07]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摩诃迦叶。在于边远。草敷而住。衣被弊坏。染色变脱。须发亦长。来诣佛所。尔时世尊。大众围遶。而为说法。时诸比丘。见迦叶已。皆生是念。彼尊者。不知出家所有威仪。衣色变秽。须发亦长。威仪不具。尔时世尊。知诸比丘心之所念。为欲令彼生钦尚故。遥见迦叶。即语之言。善来迦叶。寻分半座。命令共坐。我当思惟。汝先出家。我后出家。是故命汝。与尔分座摩诃迦叶。闻斯教已。即怀惶悚。便起合掌。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是我大师。我是弟子。云何与师同共同坐。第二第三。亦作是言。佛告迦叶。实如汝言。我是汝师。汝是弟子。即命迦叶。汝可于彼所应坐处。于中而坐。时尊者迦叶。即奉佛教。敷座而坐。尔时世尊。为欲令彼诸比丘等。益增厌恶。自呵责故。为欲赞叹摩诃迦叶[10]功德尊重与佛齐故。告诸比丘。我修离欲之定。入于初禅。作意思惟。迦叶比丘。亦欲离恶不善。有觉有观。入于初禅。亦复昼夜。欲入初禅二禅三禅。及第四禅。亦复如是。我若发心欲入慈心。无嫌怨心。无恼心。遍广心。善修无量。于其东方。作如是心。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作是心。我于昼夜。欲修是心。摩诃迦叶。亦复如是。欲入慈心。无嫌怨心。无恼心。遍广心。善修无量。于其东方。作如是心。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作是心。我若修于悲喜舍心。我于昼夜。常入此心。摩诃迦叶。亦复如是。于昼夜中。常入此心。我欲灭除恼坏。[1]却于色想。除若干想。入无边虚空。亦欲昼夜常入此定。识处不用处。非想非非想处。亦复如是。我亦欲入神通等定。能以一身。作无量身。以无量身。还作一身。我欲观察诸方上下。入于石壁。无有障碍。犹如虚空。坐卧空中。如彼鴈王。履地如水。履水如地。身至梵天。手扪日月。若我昼夜欲修是定。迦叶比丘。亦复如是。欲入于彼神通等定。能以一身。作无量身。以无量身。还为一身。观察四方四维上下。能以此身。入于石壁。无有障[2]阂犹如虚空。坐卧空中。如彼鴈王。履地如水。履水如地。身至梵天。手扪日月。亦欲昼夜常入此定。天眼天耳。及他心智。宿命漏尽。亦复如是。尔时世尊。于彼无量大众之中。称赞迦叶功德。尊重如是。种种与己齐等。时诸比丘闻佛所说。[3]欢喜奉行。

[4](一一八)

[0417a23]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迦兰陀竹林。尔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阿难。在耆闍崛山中。于时阿难食时已到。语尊者摩诃迦叶言。大德食时已到可共乞食。于是摩诃迦叶。着衣持鉢。与阿难出耆闍崛山。入王舍城乞食。阿难语摩诃迦叶言。日时犹早。我欲至彼比丘尼精舍。观诸比丘尼等所行法式。迦叶答言可尔。实时共诣比丘尼精舍。尔时诸比丘尼。遥见二尊者来。即敷床座。既敷座已。白二尊者。可就此坐。时二尊者。即就其坐。诸比丘尼。既见坐已。稽首礼足。在一面立。尔时摩诃迦叶。为比丘尼。种种说法。示教利喜。于彼众中。有比丘尼。名偷罗难陀。闻说法要。心不甘乐。即出恶言。今者云何长老迦叶。在阿难前。为比丘尼。而说法要。如卖针人。至针师门。求欲卖针。终不可售。今者迦叶。亦复如是。云何乃在阿难前。而说于法。作是语已。嘿然而住。时摩诃迦叶。以净天耳。闻其所言。语长老阿难。汝见是偷罗难陀比丘尼。心不喜[5]乐悦心出麁言不。是时阿难语迦叶言。彼说何事。迦叶答言。彼作是说。云何迦叶。在阿难比提酰[6]子牟尼之前。而说法要。以汝同彼针师之子。以我名为卖针之人。尊者阿难。语迦叶言。止止尊者。[*]孾愚少智。不足具责。唯愿大德。听其忏悔。迦叶即语长老阿难言。如来世尊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为教导故。引彼月喻。日[7]渐增长。能具惭愧。离于无惭。忍[8]于骂辱。禁制身心。往返人间。为[9]导于我。为说于汝。同彼月耶。阿难答言。如来世雄。实不说我同于彼月。迦叶复言。[10]唯佛世尊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等正觉知者。说我同彼月初生时。日[*]渐增长。能具惭愧。离于无惭。忍于骂辱。禁制身心。往返诸家。阿难白言实尔。尊者迦叶语阿难言。如来世尊。于无量百千大众之前。称我名字言。是大德有惭愧人。智慧深远。喻似于己。佛告比丘。我今离于欲恶不善。有觉有观。喜乐一心。入于初禅。昼夜常在如是定中。迦叶比丘。亦常离于欲恶不善。有觉有观。喜乐一心。入于初禅。昼夜恒在如是定中。阿难答言。实尔迦叶。二三四禅。慈悲喜舍。及四禅定。三明六通。亦复如是。尔时尊者摩诃迦叶。于比丘尼大众之前。作师子吼已。从[*]坐而起。即还所止。

[11](一一九)

[0417c09] 尔时如来将欲涅槃。尊者阿难摩诃迦叶。在耆闍崛山。时世飢俭。乞食难得。于是尊者阿难。将诸新学比丘。向于南山聚落。新学比丘之中。有诸年少。乐着嬉戏。躭嗜饮食。不摄诸根。无有威仪。初夜后夜。不勤行道读诵经典。左脇着地。自恣睡眠。既达彼已。诸比丘中。三十余人。罢道还俗。以是之故。徒众减少。游行己竟。还至于彼王舍大城耆闍崛山。收摄衣鉢。洗手足已。往诣尊者大迦叶所。礼尊者足。在一面坐。时大迦叶告阿难曰。汝从何来。徒众减少。阿难答言。我往至彼南山聚落。弟子之中。三十余人。昔日尽是童真出家。罢道还俗。以是事故。徒众减少。摩诃迦叶语阿难言。如来何故制别众食。而听三人共一处食。如是之意。为欲拥护于诸人故。使不损减。复为制伏恶欲比丘。断除于人多眷属故。称僧名字。多有所求。减损诸家。破坏众僧。使作二部故。令如法比丘。不得供养衣服饮食。非法比丘。多获利养。恶欲比丘。既得供养。与净行者。而共诤讼。汝以何故。于飢馑世。将彼新学年少比丘。以为徒众。而此比丘。乐着嬉戏。贪嗜饮食。诸根驰散。无有威仪。贪嗜睡眠。无有厌足。初夜后夜。不勤行道读诵经典。云何而[1]此如是徒众游行。至彼南山聚落。既达彼已。三十余人。昔日尽是童子出家。罢道还俗。汝于今者。徒[2]众破坏。汝今无智。犹如小儿。阿难答言。我已年迈。云何而言。犹如小儿。迦叶复言。我非无故称汝名字以为小儿。今世飢馑。乞匃难得。而汝云何多将人众。游行至彼南山聚落。汝弟子中。有诸年少。乐着嬉戏。贪嗜饮食。诸根驰散。无有威仪。贪好睡眠。无有厌足。初夜后夜。不勤行道读诵经典。使三十余人。休道还俗。如是所作。岂非同彼小儿者乎。

[0418a14] 尔时帝舍难陀比丘尼。闻大迦叶呵责尊者阿难比丘作小儿行。心中不悦。生大忧恼。即出麁言。此大迦叶。本是外道。而今云何毁呰阿难比提酰牟尼作小儿行。是时迦叶。以净天耳。闻比丘尼出斯麁言毁骂己已。于是迦叶。告阿难曰。帝舍难陀比丘尼。[3]身心中不悦。生大苦恼。发是恶言。斯大迦叶。本外道师。云何毁呰尊者阿难比提酰牟尼作小儿行。实时阿难。语迦叶曰。此比丘尼。稚小[4]儿智。犹如[5]孾孩。唯愿大德。听其忏悔。摩诃迦叶语阿难言。我出家时。作是要誓。世间若有阿罗汉者。我当归依自出家来。未有异趣。唯依如来无上至真等正觉。我先在俗。未出家时。观诸世间生老病死忧悲愁恼众苦聚集。如是之事。竞来逼切。我于尔时。厌家迫迮。无有可处。乐出家法。能离尘垢。观于在家。众事愦閙。犹如入于钩棘之林。钩[6]剀刺牵。伤毁形服。难可得出。在家亦尔。缘务缠缚。没于欲泥。不得修于清净梵行。昼夜思惟。不见一法。能胜于彼。剃除须发。被服法衣。弃舍家业。信心出家。欲出家时。选择家中。最下衣裳。得一弊衣。其价犹直十万两金。即便取之。为僧伽梨。先所居业。一切悉舍。眷属亲戚。亦悉舍离。复作是念。世间若有阿罗汉者。我当归依。随其出家。时彼王舍大城中间。有罗罗健陀。罗罗[7]健陀中间。有多子塔。[8]我端严殊妙。诸根寂定。心意惔怕。得于无上调伏之心。相好光饰如真金楼。我既见已。心中踊跃。即作是念。我昔推求出世之师。今所见者。真是我之婆伽婆阿罗呵三藐三佛陀也。作是念已。心不散乱。专念观佛。更[9]正衣服。右遶三匝。[10]胡跪合掌。白佛言。佛是我世尊。我是佛弟子。如是三说。佛亦复言。如是迦叶。我是汝世尊。汝是我弟子。亦复三说。佛告迦叶。世间若有声闻弟子。都无至心。实非世尊。而言世尊。实非罗汉。而言罗汉。非一切智。言一切智。如是之人。头当破坏作于七分。我于今日。实是知者。实是见者。实是罗汉。而言罗汉。实等正觉。言等正觉。我所敷演。实有因缘。非无因缘。而说法要。实有乘出。非无乘出。实有对治。非无对治。实有精进。非不精进。能断结漏。非不能断。迦叶。汝今应作是学。诸有所听。是善法[11]仪应当至心受持莫忘。尊重忆念。舍于乱心。宜应专意观五受阴增长损减。常应观彼六入生灭安心。住于四念处中。修七觉意。转令增广。证八解脱。系念随身。未曾放舍增长惭愧。尔时如来。为我种种分别法要。示教利喜。我于尔时。寻随佛后。未曾舍离。每作是念。佛若坐者。我当以此僧伽梨价直十万两金者。与如来敷之。佛知我心之所念故。出道而住。我疾[12]牒衣。以敷[*]坐处。白佛言。世尊愿就此[*]坐。佛即坐上。既坐上已。语迦叶言。此衣轻软。迦叶白佛。实尔世尊。唯愿世尊。怜愍我故。当受此衣。佛告迦叶。汝能受我[13][仁-二+商]那纳衣不。迦叶答言。我能受之。尔时如来。即[14]受迦叶所着大衣。我于是时。自从佛手受是[*][仁-二+商]那粪扫之衣。佛授我已即便起去。我随佛后。遶佛三匝。为佛作礼。即还所止。我于八日。学得三果。至第九日。尽诸有漏。得阿罗汉。阿难当知。若有人能正实说者。应当言。我是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持佛法家。禅定解脱诸三昧门中。出入无碍。譬如转轮圣王。所有长子。未受王位。五欲自恣。我于今者。亦复如是。是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持佛法家。禅定解脱诸三昧门。出入无碍。如转轮王所有象宝。甚为高大。持一多罗树叶。覆其身体。欲令不现。可得尔耶。阿难即言。如是树叶。终不能覆彼大象身。尊者迦叶语阿难言。彼犹易覆。无有人能障覆于我六通之者。若有人于如意通中生疑惑者。我悉能为演说其义。令得明了。天耳通知他心通宿命通生死智通漏尽通。若复有人。于此通中。生疑惑者。我亦能为演说其义。使得明了。阿难答曰。我于长夜。每敬尊者。心生净信。时二尊者。作是说已。欢喜而去。

[1](一二○)

[0419a03]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迦兰陀竹林。尔时尊者舍利弗。及大迦叶。俱在彼山。时彼国中。有诸异见六师徒党。来诣尊者舍利弗所。问讯已讫。在一面坐。而作是言。如来世尊。颇说于我死此生彼。如是说不。舍利弗答言。如斯之事。佛所不说。外道六师。复作是言。若如是者。说于我身在此间耶。更不生耶。舍利弗言。如斯之事。佛亦不说。外道复言。我于此死。亦生于彼。亦不生彼。如是说耶。舍利弗言。佛亦不说。外道[2]复言。我死之后。非生非不生耶。舍利弗言。佛亦不说。外道复言。我先问汝。死此生彼。乃至非生非不生。悉不见答。汝若名为宿旧出家。应广解义。为我分别。今者观汝不能答。我便是童蒙。无智愚人。时彼外道。作是语已。即从坐起。还其所止。尔时尊者摩诃迦叶。去舍利弗不远。外道去后。舍利弗即诣于彼大迦叶所。以外道问。向迦叶说。如来何故。如是四问。默然不答。何以故。不[3]引相似比类而答于彼。我昔曾闻。有人问佛。于此死已。受后有不。佛默然不答。又问。死后不受有耶。佛亦不答。又问。我此死已。亦受后有。亦不受耶。佛亦不答。又问。我死之后。非受于有。非不受有耶。佛亦不答。尊者迦叶。语舍利弗言。如来宁可说色灭已。生于后有。乃至非生非不生。世尊于彼色所尽处。正智解脱。然都无有死此生彼。死此不生彼。亦生亦不生。非生非不生。是故不答。如斯之义。甚深广大。无量无边。无有算数。乃至尽灭。受想乃至识。死此生彼。乃至非生非不生。亦复如是。此是动转。此是憍慢。此是放逸。此是有为造作之业。此是爱结。此爱生彼爱不生彼[4]爱亦生彼。亦不生彼爱。非生彼非不生彼。如[5]来爱尽得善解脱。爱尽生彼有亦无也。不生彼有亦无也。生彼不生彼亦无也。非不有生彼。非不无生彼亦无也。此义甚深。广大无边。无有算数。至于尽灭。大德舍利弗当知。以是因缘故。如来于问中。而不正答。死此生彼。此死不生彼。亦生彼亦不生彼。非生非不生。此二大人。互相赞美。各还所止。

[6](一二一)

[0419b14]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摩诃迦叶。住舍卫国西园林中毘舍佉讲堂。彼大迦叶。于日没时。从禅定起。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如来初始制戒之时。极为尠少。修行者多。今日何故。制戒转增。履行者少。佛告迦叶。如是如是。众生命浊。结使浊。众生浊。劫浊。见浊。众生转恶。正法亦[7]末是故如来。为诸弟子。多制禁戒。少有比丘。能顺佛语。受持禁戒。诸众生等。渐渐退没。譬如金宝渐渐损减。乃至相似金出。如来正法。亦复如是。渐渐损减。像法乃出。像法出故。正法灭没。迦叶当知。譬如海中所有船舫。多载众宝。船必沈没。如来教法。亦复如是。以渐灭没。如来正法。不因地没。亦非水火风之所坏。若我法中。生于恶欲行恶威仪。成就众恶。法言非法。非法言法。非是[8]毘尼说言[*]毘尼。犯说非犯。非犯说犯。轻罪说重。重罪说轻。如斯之事。出于世者。皆由像法句味相似。令佛正法。渐渐灭没。迦叶当知。有五因缘。能令法灭。一切咸共。忘失章句。善法退转。何等为五。不恭敬佛。不尊重佛。不供养佛。不能至心归命于佛。然复依止佛法而住。不敬法。不尊重法。不供养法。于正法中。不能至心。然依法住。不恭敬戒。不尊重戒。不供养戒。不能至心持所受戒。然依戒住。不恭敬教授。不尊重教授。不供养教授。不能至[9]心向教授者。以不恭敬尊重供养。亦不至心向教授故。然复依此教授而住。于同梵行佛所赞者。不恭敬。不尊重。不供养。不能至心礼拜问讯。然犹依彼而得安住。迦叶以此上来五因缘故。能令正法。渐渐灭没。衰退忘失。迦叶复有五因缘故。能令正法。久住于世不没不退。不忘不失。何等为五。恭敬世尊。尊重于佛。供养于佛。常能至心归依于佛。于法于戒。及以教授。同梵行者。亦应供养恭敬尊重至心向之。以此五种善因缘故。能使正法久住于世。不没不退。不忘不失。以是义故。应当恭敬佛法教[10]授同梵行者。诸比丘等。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月喻.施与  [11]角胜.无[12]信  佛为根本

 极老.纳衣重  是时.众减少

 外道.法损坏

别译杂阿含经卷第[13]六

别译杂阿含经卷第七

二诵第二

[6](一二二)

[0420a07]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彼城中有伎人主。号曰动发。往诣佛所。到佛所已。头面礼足。却坐一面。而作是言。瞿昙我于昔者。曾从宿旧极老伎人边闻。于伎场上。施设戏具。百千万人。皆来观看。弹琴作倡。鼓乐弦歌。种种戏笑。所作讫已。命终之后。生光照天。如是所说。为实为虚。佛告之曰。止止。汝今莫问是事。时彼伎主。第二第三。亦如是问。佛悉不答。尔时如来语伎主言。我今问汝。随汝意答。若有伎人。于伎场上。施设戏具。弹琴作倡。鼓乐弦歌。以是事故。百千种人。皆悉来集。如此诸人。本为爱欲瞋恚愚痴之所缠缚。复更造作放逸之事。岂不增其贪恚痴耶。譬如有人。为绳所缚。以水浇之。逾增其急。如是诸人。先为三毒之所缠缚。复更于彼伎场之上。作倡伎乐。唯当增其三毒。炽盛如是。伎主汝为斯事。命终得生光照天者。无有是处。若有人计于伎场上作众伎乐命终生于光照天者。我说是人。名为邪见。邪见之果。生于二处。若堕地狱。或堕畜生。佛说是已。时彼伎主。悲泣堕泪。佛告伎主。以是因缘故。汝三请。我不为汝说。尔时伎主白佛言。世尊。我今不以闻佛语故而便涕泣。我愍如斯诸伎[7]人等。[8]孾愚无智。所作不善。彼于长夜。作如是见。于未来世。当受大苦。常被欺诳。为人所轻。若有伎人。作如是言。于伎场上。作倡伎乐。命终生彼光照天者如是之言。名大妄语。若以此业。生光照天。无有是处。世尊我从今日。更不造彼如是恶业。佛即告言。汝今真实。于未来世。必生善处。尔时伎主。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一二三)

[0420b10]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彼城中有善鬪将。为聚落主。往诣佛所。顶礼佛足。问讯已讫。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于昔者。曾从宿旧耆老边闻若欲战时。要当庄严所持器仗。牢自防护。勇猛直进。无有怯弱。能破前敌。伤杀物命。使余军众皆悉退散。作是事已。命终得生箭庄严天。彼时鬪将。作如是问。佛告之曰。止不须说。汝于今者。所问义趣。甚为不善。第二第三。亦如是问。佛复告言。汝已慇懃三问于我。汝若能受。当为汝说。诸有战者。牢自庄严。善知鬪术。最为阵首。勇猛前进。如是战将。岂不作意方便欲得伤害彼诸军众。作是念言。云何当系缚于彼。伤害于彼。令其坏尽。宁可不生如是念耶。战将汝于众生所起三邪恶业。何等名为三邪恶业。所谓即是身口意也。若以如是三不善[10]业。身坏命终。得生天者。无有是处。战将汝今若如是见者。即是邪见。邪见之业。必生二处。或在地狱。或堕畜生。尔时鬪将。闻佛语已。悲泣流泪。佛复告曰。我以是故。三请不说。今为汝说。何故涕泣。时彼鬪将。白佛言。世尊。我不为闻是说故。而生悲恼怜愍。诸鬪战者。长夜愚闇。[*]孾孩无智。所作不善。常为此事。于未来世。当受大苦。如是恶业。而实不得生于天中。若以此业。而生彼箭庄严天者。实无是处。世尊。我从今更不作于如是邪见。佛即赞言。善哉善哉。汝所说者。甚为希有。尔时鬪将。闻佛所说。顶礼还去。

[11](一二四)

[0420c10]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尔时善调马师聚落主。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佛告调马师曰。以几因缘。令马得调。马师言。瞿昙。以三事故。能令马调。一者一向须[12]濡。二者一向须麁。三者亦[*]濡亦麁。佛语之言。若斯三事。不能调者。复当云何。马师对曰。打令命[13]终。马师即言。瞿昙。汝为无上调御之师。调丈夫时。以几事调。佛言。我亦以三事调御。一须[*]濡语。二者麁语。三者不濡不麁。而得调伏。云何名为一向须[*]濡。如佛告比丘。汝若修三业善者。获善果报。此是天。此是人。是名一向以濡而得调伏。云何名麁如说三恶道。此是身口意业。造恶果报。云何名[14]为麁而[*]濡。[15]说身口意有诸善业。得生人天。此是身口意善。所获果报。亦说身口意有诸恶业。当堕三涂。斯亦身口意。所获果报。是则名为亦麁亦[*]濡。而调众生。马师白佛。若以此三不调伏者。当云何调。佛告之曰。与其切言若不调者。深加毁害。马师对曰。今汝沙门。常说不杀。云何言害。佛言马师。如是如是。言如来者。实不应杀。所不应作。如来世尊。以此三事。用调众生。若不调者。终不与语。亦不教诏。亦不指授。佛告马师。于汝意云何。如来若不教授。设不与语。设不指授。如是者。则名毁害。是真毁害。马师对曰。实尔瞿昙。如来若当不与其语。不教授法。实成毁害。甚于世害。马师复言。瞿昙我自今[1]已后。当断毁害。更不造恶。佛即赞言。马师如汝所说。实为真正。尔时马师。闻佛所说。欢喜顶礼而去。

[2](一二五)

[0421a11]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聚落主。名曰恶性。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即白佛言。世尊。如世有人。无所修[3]集。恼触于他。作恼触语。是故诸人。咸称其人。名为极恶。佛告聚落主。设有一人。恼触于彼。作恼害语。出恼语故。[4]令他瞋[5]忿。以是之故。名为恶性。不修正见正业正语正命正念正方便正志正定。不修正定故。恼触于彼。以恼触故。极生瞋忿。以瞋忿故。出瞋忿语。出瞋语故。名为恶性。时村主言。希有瞿昙。实如所言。以恼触故。实名恶性。我以不修正见故。为彼触恼。以恼触故。称我恶性。一切世人。咸皆称我。以为恶性。从是已来。名为恶性。村主复言。瞿昙。云何得不恼触。无恼触故。得无恼[6]语。虽复为彼之所恼触。不恼于他。虽复为彼之所恼语。而不恼语以恼[7]于彼。虽为他恼。不生心恼。以不恼故。世人咸称能忍善者。亦复于彼生忍善想。若如是者。能修正见。修正见故。正业正语正命正志正方便正定正念。修正定故。为他所触。而不生恼。不生恼故。名为忍善。村主言。希有瞿昙。所说甚善。实如所言。我以不修正见故。为他所恼。为他恼故。出恼触言。是以世人。称我恶性。皆生恶想。故名恶性。不修八正道故。为他所触。出恼触语。遂至瞋忿。有是想故。世人称我。以为恶性。村主言。瞿昙。我从今[*]已后。如是恶性。卒暴我慢凶险。我当舍弃。佛赞之曰。汝若如是。实为甚善。时彼村主。闻佛所说。欢喜顶礼而去。

[8](一二六)

[0421b11] 尔时有聚落主。名如意珠顶发。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即白佛言。世尊。我于往日在王宫殿。与诸辅相。共一处坐。群臣眷属。详议讲论。所谓作沙门者。为得捉于[9]钱宝以不得捉金不。时彼众中有一人言。纵令捉者。竟有何过。应当得捉。有一人言。不应得捉。沙门释子。不捉金宝。世尊。如是二语。为得名为称法而说。为不称说。若作斯语。非为毁佛。非过言耶。为是佛说为非是乎。佛告聚落主若作是说。斯名谤我[10]为不称说名为过说。然我所说。实不同彼。何以故。为比丘者。沙门释子。法不应捉金等钱宝。若捉金等钱宝。[11]彼非沙门释子之法。佛之教法。转胜端严。佛如是说。为比丘者。不应捉于金等钱宝。设有捉者。非沙门法。村主言。我[12]于彼时。于大众中。亦作是说。沙门释子。实不应捉金等钱[13]宝。若有捉者。宜应自恣放逸五欲。时彼村主。闻佛所说。顶礼而去。当于尔时。阿难比丘。侍立佛侧。以扇扇佛。[14]佛告阿难曰。汝可召诸比丘依此王舍城而[15]住止者。尽集讲堂尔时阿难。奉佛教已。如佛所命。勅诸比丘。尽集讲堂。时诸比丘。各来集已。阿难诣佛。顶礼佛足。在一面[16]坐。白佛言。世尊。诸比丘僧。依王舍城迦兰陀竹林者。皆来集在讲堂之中。唯愿世尊。宜知是时。尔时世尊。即往讲堂于众僧前。敷座而坐。佛告比丘。有如意珠顶发聚落主。来至我所。顶礼我已。而作是言。我于往日。在王宫殿。与诸辅相。共议讲论。沙门之法。为应捉持金等钱宝。为不捉耶。时彼众中。有一人言。假令沙门。捉持钱宝及金银等。有何过咎。但捉无苦。复有人言。沙门之法。法不应捉金等钱宝。如[17]斯二人。其语不同。此二人言。何者称法。我即答言。沙门释子。不应捉持金等钱宝。时聚落主。而作是言。我[*]于昔时。于彼众中。亦作是语。如斯沙门。得捉金等及以钱宝。亦应恣令受于五欲。时彼村主。闻我所说。欢喜而去。佛告诸比丘。汝等当知。彼如意珠顶发聚落主。于众人前。作师子吼言。沙门法不应受取金银钱宝。汝诸比丘。从今已后。若有所须欲捉之者。当作草木及捉粪想。宁捉粪秽。不捉宝物。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顶礼而去。

[18](一二七)

[0421c24]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瞻[19]波国竭城祇池岸。时聚落主。号王顶发。来诣佛所。顶礼尊足。在一面坐。佛告之曰。此世间中。多有众生。依二种法。一贪欲乐。二名习于无益。身事非圣之法。徒受无益损减。习于欲乐。是名下贱系累之法。受欲乐者。凡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聚非法财。残[1]害物命。自乐己身。而为己身。作正乐因。此亦不名供养父母。亦不名与妻子及其僮仆。亦非亲友知识眷属辅弼己者。亦复不名为供养供给沙门婆罗门。诸福田等。若如是者。不修上道。不作乐因。不得乐报。是名第一欲乐设受欲乐。或时如法。或不如法。或为残害。或不残害。以乐己身安乐父母妻子僮仆亲友眷属辅弼己者。悉皆供养供给。与正安乐。然不施与沙门婆罗门。及诸福田。亦复不修正道。不作乐因。不求乐报。不作生天因缘是名第二欲乐。佛复告聚落主。若有集于财[2]宝。如法而聚。[3]而为残害。以如法故。不造残恶故。[4]修自己身。正受其乐。亦名正理。供养父母及与妻子僮仆亲友眷属辅成己者。皆名正与安乐正事给养。时时供养沙门婆罗门。修立福田。修于上道。种于乐因。求乐果报。作生天因缘。是名第三受于欲乐。我今为诸受欲乐者。皆悉同说。设受欲乐。我说下贱。设受欲乐。我说为中。设受欲乐我说为上。何者下贱。非法聚财。又不非法聚财。自乐己身。而为己身。作正乐因。此亦不供养。亦不名与妻子僮仆亲友眷属。亦不随时供养沙门婆罗门诸福田等。不修上道。不作乐因。不得乐报。不作生天因缘。是名为下。何等名中。设受欲乐。或时如法。或不如法。或为残害。以自乐身。亦复安乐父母妻子僮仆亲属。乃至不作生天因缘。是名为中。云何名上。所[5]谓如法聚财。不作残害。身正受乐。正理供养父母及与妻子僮仆亲友乃至能作生天因缘。是名为上。何等无益三种苦身。所谓苦非圣法。无有义利。若有苦身。心已变坏。初犯禁戒。身心内外。一切俱热。追念此事。无时暂离。现在之世。不离烦热。终不能得过人之法。是名初无益苦身法。若复有人。虽不犯戒。心亦不变。然复称于身心二业。内外俱适。修学是事。现在之世。不离烦恼。终不能得过人之法。是名第二无益苦身。复次若更有人。虽不犯戒。心不变异。然复称于身心二业。内外俱适。修念此事。现在之世。不离恼热。有少增进。过人之法。或得少智。或得见法。或少禅定。是名第三无益苦身。聚落主。我亦不说无益苦行。都为一种。有一[6]苦行名为下品。复有苦行。名为中品。又有苦行。名为上品。云何名下。初毁戒时。心已变坏。身心内外。一切俱热。追念此事。无时暂离。于现在世。不离烦恼。终不能得过人之法。是名为下。云何名中。若复有人。虽不犯戒。心亦不变。然复称于身心二业。内外俱适。修学此事。于现在世。不离恼热。亦不能得过人之法。是名为中。云何名上。若更有人。虽不犯戒。心不变异。然复称于身心二业。内外俱适。修学此事。于今现在。不能永断一切烦恼。有少增进过人之法。或得少智。或得见法。或触禅乐。是名为上。为聚落主。除是二边。趣向于道。所谓三种欲乐。及以三种无益苦身。趣向中道。何等名为舍于三种欲乐之事。及以三种无益苦身。向中道耶。聚落主。贪染欲乐。恼害自身。亦恼害他。自他俱害。现集诸恶。于当来世。亦集诸恶。以此因缘。心烦悲[7]忧受诸苦恼。设尽欲结。亦无自苦。亦不苦他。亦复无有自他之苦。现在之世。不集诸苦。于未来世。亦复不集一切众苦。以是义故。得现法乐。离众恼热。不择时节。得近涅槃。于现在世。能得道果。智者自知。明了无滞。不随他教。是名初中道。聚落主。复有中道。离于恼热。不择时节。得近涅槃。智者自知。不随他教。所谓正见正语正业正命正定正方便正志正念。是名第二中道。说是法时。王顶发聚落主。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尔时王顶发聚落主。知法见法得法。度疑彼岸。离于疑惑。不随他教。不受异见。于佛法中。得自在辩。即从坐起。整衣服。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我于今日。已得出过。归依于佛。亦复归依法僧[8]二宝。我持优婆塞戒。从今尽寿。归依三宝。尔时王顶发聚落主。闻佛所说。欢喜踊跃。顶礼而去。

[9](一二八)

[0422c18] 尔时世尊。游行于末牢村邑。渐次至于优楼频螺聚落。在鹦鹉阎无果林中。时驴姓聚落主。遥闻世尊游末牢邑至优楼频螺聚落鹦鹉阎无果林。作是思惟。我闻世尊瞿昙所说之法。能灭现在一切苦习。我亦欲灭现在一切苦习。宜应诣彼听斯妙法。彼或为我说于尽灭苦习之道。时彼驴姓。思惟是已。即出聚落。往世尊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闻如来所说之法。能灭众生现在苦习。善哉世尊。垂哀矜愍。愿为敷演现在能灭苦习之义。尔时世尊。即告之曰。我若为汝说于过去曾更无量众苦灭[10]苦习法。汝或时信。或不信。或乐不乐。我今亦欲为汝说于未来无量众苦灭苦习法。而汝或信。或不信。或乐不乐。佛复告曰。我于今者。即于此处。为汝说于灭苦习法。汝当谛听至心受持。诸有众生。起小苦处。而此苦中。种种差别。是等众苦。因欲而生。皆习于欲欲为根本。欲为因缘。时聚落主。复白佛言。善哉世尊。今我根钝。不解略说。唯愿垂愍。广演斯义。令我开悟。佛复告言。今我问汝。随所乐答。此优楼频螺聚落中。所有民众。假设有人。尽系缚之。加诸骂辱。皆悉斩戮。汝颇于中。生苦恼不。聚落主言。虽复忧惨。不必一向生大苦恼。复白佛言。世尊。此优楼频螺聚落之中。是我爱者。则能生我忧悲苦恼。心不悦豫。非我爱者非我所欲。非我所念。于斯等边。我则无有忧悲苦恼。佛告之曰。聚落主。是故当知。一切种种苦恼之生。皆由于欲。悉因于欲。欲为根本。佛复告言。聚落主。于汝意云何。若汝子未生。未依于母。未见闻时。颇于彼所。有欲亲昵。爱念心不。对曰无也。佛复告言。汝子依母而生长已。汝若见时。颇生欲亲爱念以不。对曰实尔。佛言。汝子依母生已渐大。设当败坏。王贼劫夺。若如是者。汝生苦恼忧悲念不。聚落主曰。若遭是事。当于尔时我心愁毒。若死若近死。况复不生忧悲苦恼。佛复告言。是故当知。一切种种苦恼之生。皆因于欲。悉从欲生。欲为根本。聚落主言。希有世尊。所说甚善。巧为方喻。复白佛言。我子设当在于远处。遣使往看。使若还迟。我与其母。心意不安。怪使迟晚。我子将不平安耶。佛言。聚落主。是故当知。众生苦恼。种种忧悲。皆因于欲。由欲而生。欲为根本。假[1]使四爱败坏变异。便生四种忧悲苦[2]恼若三亦皆生于忧悲苦恼。若有一爱。便生一忧悲苦恼。若无爱者。是则无有忧悲苦恼。离于尘垢。如池莲华。不着[3]于水说是法时。驴姓聚落主。远离尘垢。得法眼净。见法得法。[4]解法知法。度疑离惑。不从他心。不趣异道。于佛教法。获得辩力。即从坐起。整衣服。合掌白佛。而作是言。世尊我已出离。归依三宝。从今日夜。为优婆塞。尽我形寿。生清净信。闻佛所说。欢喜顶礼而去。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一二九)

[0423b14] 尔时世尊。与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僧。千优婆塞。五百乞儿。而自围遶。游行摩竭提国。从一聚落。至一聚落。从城至城。乃至到彼那罗健陀城卖[6]叠园林。于中止住。时闭口姓聚落主。是尼干陀弟子。闻佛在摩竭提游。乃至是中。到此园林。作是念言。我当往白师尼干陀。然后往诣瞿昙边。时闭口姓。即往尼干陀所。顶礼其足。在一面坐。时尼干陀。即告之言。汝能以二种论难瞿昙不。如两[7]鍓钩[8]钩取于鱼。既不得吐。又不得[9]咽斯二种论。亦复如是。能令于彼不得吐[*]咽。聚落主言。唯愿教我。我当往问。何等二论。能令瞿昙不得吐[*]咽。尼干陀言汝诣彼所。如我辞曰。汝今瞿昙。颇欲利益诸家不。若不利益。与诸凡愚有何差别。若言利益。汝今云何。将千二百比丘千优婆塞。五百乞儿。从一聚落。至一聚落。从城至城。破坏诸家。所经之处。为汝践蹈摧坏伤毁。如雹害禾。是名破坏。非为利益。尔时闭口。受其教已诣卖[*]叠林。往[10]诣佛所。粗相问讯。在一面坐。即白佛言。瞿昙。汝今宁可不欲增长利益于诸家耶。汝岂不常赞叹增长利益者乎。佛告之曰。我于长夜。恒欲增长利益之法。时聚落主。而作是言。汝若利益。何故今者于飢馑世。与千二百比丘。千优婆塞。五百乞儿。俱从一聚落。至一聚落。从城至城。破坏诸家。斯非增长利益之法。所为损减。如雹害禾。汝坏人民。亦复如是。佛告之曰。我忆九十一劫已来。无有一家以熟食施而致损减。汝今且观一切诸家。多饶财宝。眷属僮仆。象马牛羊。是富基业。有不从施而得者。不尽从施。我获斯果报。有八因缘。能坏诸家。若为王贼所侵。为火所烧。大水所漂。失所伏藏。生于恶子。不解生业。威逼用财。恶子无理。用于财货。一切世人皆云。八事能破居家。我今更说第九之破。言第九者。所谓无常。离是九种外。言沙门瞿昙。能破诸家。无有是处。若弃如是九种因缘。言沙门瞿昙。能破诸家。不增长者。无有是处。不舍是语。不舍是欲。如斯等人。犹如拍毱。必堕地狱。时闭口姓聚落主。闻是语已。心生惊怖。忧恼厌恶。身毛为竪。起礼佛足。归命于佛。而作是言。我今诚心向佛忏悔。我甚愚痴。犹如[11]孾儿。所作不善。今于佛前。虚妄不实。下贱妄语。唯愿哀愍。听我忏悔。佛告之曰。知汝至心。汝实知罪。实[12]知愚痴。犹如[*]孾儿。所作不善。汝于如来阿罗呵。作大虚妄鄙贱之业。今自知罪。诚心忏悔。善法增长。恶事退灭。我今愍汝。受汝忏悔。令汝善法增长。常不退失。时闭口姓聚落主。闻佛所说。欢喜顶礼而去。

[1](一三○)

[0424a05]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那罗干陀城卖[*]叠林中。尔时闭口姓聚落主。而作是念。我今欲见沙门瞿昙。不见我师尼干陀者。不得往彼。实时往诣尼干陀所。顶礼其足。在一面坐。时尼干陀即告之曰。今我教汝。作二种难。令彼瞿昙既不得吐。又不得[*]咽闭口姓。即问之曰。阿闍梨。以何二难。能令瞿昙。不得吐[*]咽复告之曰。汝当往诣彼瞿昙所。作如是言。汝可不为利益安乐一切众生。汝亦赞叹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之法。若言不为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与世凡愚。有何差别。若言我欲利益安乐众生。何不一切等同说法。云何而有不为说者。时聚落主。受其教已。往诣佛所。粗相问讯。在一面坐。即白佛言。汝实不欲利益安乐诸众生耶。岂不常赞如是法乎。佛告之曰。我于长夜。常欲利益一切众生。亦恒赞叹如是之法。闭口姓言。若如是者。何不为诸众生等同说法有不说者。佛告之曰。我今问汝随所乐答。譬如世人。有三种田。有一上田良美[2][泛-之+(犮-乂+又)]壤。极为上好。第二田者。适处其中好。第三田者。旷野边远。沙卤咸恶。有诸田夫。先于何田。而下种子。闭口姓言。为利益者。先种良田。望获大利。佛告之言。若良田尽。次种何田。闭口姓言。次种中者。种中田已。次种下田。亦复掷子。亦望后时少有所获。佛告之曰。欲知上田。如我弟子。诸比丘比丘尼。我为说法。初中后善。成于己利句义。微妙满足。利益具足。清白显发梵行。彼比丘比丘尼。听我法已。依止我住。归依于我。依凭于我。我为舟主。而济渡之。我为开眼。令得视瞻住于安乐。彼等闻已。各作是言。佛为我说。我等咸当尽心修行。[3]便于我等长夜利益。得义得乐。彼中田者。如我弟子优婆塞优婆夷。我为说法。初中后善。成就己利句义。微妙满足。利益具足。清白显发梵行。彼优婆塞优婆夷。听我法已。依止于我。归依于我。依凭于我。我为舟主。而济渡之。我为开眼。令得视瞻。住于安乐。彼等闻已。各作是言。佛为我说。我等咸当至心修行。[*]便于我等。长夜利益。得义得乐。欲知下田沙卤恶者。如诸外道。我亦为说初中后善。乃至显发梵行。彼诸外道。各能听受。随其所乐。乃至一句。解其义趣。亦为彼等。于长夜中。救济利益。得义得乐。时闭口姓。闻佛所说。而作是言。希有瞿昙。善说美喻。佛告之曰。为成斯义。更说譬喻。如世人。有三种瓫。有一水瓫。坚完不损。无有孔裂。亦无[4]渗漏。其第二瓫。亦完不破。无有孔裂。少有[*]渗漏。第三瓫者。亦破亦漏。彼人注水。应先何器。对曰。先于不破漏者。完器满已。注第二器。其第二器。虽完不破。然小[*]渗漏佛复告言。满是瓫已。更注何处。其第三瓫。虽复漏破。亦应注水。为未漏间。暂得用故。其第一瓫。喻我弟子。诸比丘比丘尼。我为说法。乃至令其得义得乐。其第二瓫。喻我弟子诸优婆塞优婆夷。我为说法。乃至得义得乐。其第三瓫。喻诸外道。我为说法。若少听受。乃至令其得义得乐。时闭口姓聚落主。闻佛所说。心生惊怖。忧愁厌恶。身毛为竪。起礼佛足。而作是言。我今诚心。向佛忏悔。我甚愚痴。犹如[*]孾儿。所作不善。面于佛前。虚妄不实。下贱妄语。唯愿哀愍。听我忏悔。佛告之曰。知汝至心。汝实知罪。实知愚痴。犹如[*]孾儿。所作不善。汝于如来阿罗呵所。虚妄下贱。作斯妄语。汝今知罪。诚心忏悔。善法日增。恶事退减。今我愍汝。受汝忏悔。令汝善法增长。常不退失。时闭口姓聚落主。闻佛所说。欢喜奉行。顶礼而去。

[5](一三一)

[0424c14]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那罗健陀城卖[6]叠林中。尔时结集论者聚落主。作是思惟。我今不应往见尼干。当到佛所。作是念已。寻往诣佛。问讯已讫。在一面坐。尔时佛告结集论者聚落主。彼尼干陀若提之子。为诸弟子。说何等法。时聚落主。白佛言。世尊。彼尼干陀。常作是说。若作杀业。随杀时多。必堕恶趣。入于地狱。偷盗邪婬。及妄语等。亦复如是。随作时多。必堕地狱。尔时世尊。告聚落主。若如尼干之所说者。众生都无坠堕恶趣入于地狱。所以者何。如尼干说。若作杀业。随杀时多。必堕恶趣。入于地狱。偷盗邪婬。及妄语等。亦如是者。一切众生。杀生时少。不杀时多。若以时多。入地狱者。杀生时少。不杀时多。是故不应堕恶趣中。入于地狱。偷盗邪婬。及妄语等。亦复如是。[7]作业时少。不作时多。悉皆不应坠堕恶趣入于地狱。佛复告聚落主。如汝说者。都无有人入于地狱。时聚落主。即白佛言。实尔瞿昙。佛复告聚落主。世间若有教导者。出能[1]善量。有慧分别。在思量地。以己言辩才。是凡夫地。为诸弟子。说如是法。若杀生者。尽堕恶道。入于地狱。随作业时多。以是多业。牵入地狱。盗窃邪婬。并妄语时。亦复如是。随作业时多。堕于恶趣。入于地狱。其诸弟子。专心信乐。彼师所说。至心受持。作如是言。我教导主。知彼前境。见彼所见。此诸弟子。复有弟子。而语之言。我教导主。作如是说。若有杀生时。随杀时多。堕于恶趣。入于地狱。彼[2]孙弟子。作是念言。我先杀生。必堕地狱。偷盗邪婬。及妄语时。必堕恶道。入于地狱。因此作见。即得是见。是名邪见。不舍是见。不解疑惑。不悔所作。恶业之因。而犹常作如是恶业。心不肯改。不能满足。心所解脱。亦不满足。慧解脱。亦不满足。以心解脱慧解脱不满足故。诽谤贤圣。谤贤圣故。即是邪见。佛复告聚落主。设有一人。作是邪见。堕在恶道。入于地狱。一切众生。皆有因缘染污心垢。以是缘故。一切众生。得业结使。设有佛出。如来应正遍知阿罗呵三藐三佛陀。佛以种种因缘呵于杀生。偷盗邪婬。及妄语等。亦复如是。兼赞叹彼胜法有决定信解。复白佛言。我之世尊。真实知见。种种说法。令我得与弟子说如是法。种种因缘。呵责杀生。赞叹不杀生。种种因缘。赞不妄语。不邪婬。不偷盗。我于昔时。已曾杀生偷盗邪婬。及妄语等。我以此因缘。常自悔责。虽自悔责。而得名为不作罪业。是故深自悔责。如是恶业。以忏悔故。皆除疑悔。增[3]进善业。更不杀生偷盗邪婬及妄语等。悔责先造。后更不作种种恶业。以是之故。心得满足。而获解脱。亦能满足慧解脱心慧[4]满故。不谤贤圣。不谤贤圣故。便得正见。佛告聚落主。以能修于正见缘故。身坏命终。得向善趣生于天上。以能忏悔正见之故。能净一切众生之心。亦能净于众生结业烦恼罪垢。贤圣弟子。得闻此事。实时修学。若时及时分。时分[5]中间。中间昼夜已过。如是时中。为杀时多。不杀时多。以义推之。杀生时少。不杀时多。我于彼时故作杀生。我实不善。所作非理。我从今[6]已后。更不复杀。我于一切更不生嫌。更不生恨。亦不生嫉。深生欢喜。生欢喜故。深生爱乐。生爱乐故。深得猗乐。深猗乐故。得受于乐。以受乐故。其心得定。贤圣弟子。心得定故。得与慈俱。与慈俱故。无怨嫌恨。得于无嫉。其心广大。志趣弘博。无量无边。善修慈故。于彼东方一切众生。都无怨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于一切世界。普生慈心。作是意解。当修立如是善心。于善中住。尔时世尊。取地少土置于爪上。问造论姓聚落主言。大地土多。爪上土多。聚落主言。爪上之土。极为尠少。不可方喻。大地之土。百分千分千亿分。不得比喻共相挍量。佛告聚落主。所有罪业。如爪上土大地之土。算数譬喻不能量度。聚落主言。如是如是。恶业挍量可知。如是少业。不能牵人令堕恶道。亦不能住。亦不可计。夫行慈者。所得功德。如大地土。杀生之罪。如爪上土。悲之功德。如大地土。偷盗之罪。如爪上土。喜之功德。如大地土。邪婬之罪。如爪上土。舍之功德。如大地土。妄语之罪。如爪上土。如来分别如是法时。造论姓聚落主。闻佛所说。远尘离垢。得法眼[7]清净。得法证法。见法知法。得法边际。度诸疑惑。不随他信。寻得已办。即起离坐。整衣合掌。白佛言。世尊我已得度。我已得度。今归依佛。归依法僧。为优婆塞。尽其形命。信心清净。聚落主复白佛言。世尊。譬如为利养故。[8]作于恶骂。日日转恶。尚失己财。况复得利。我亦如是。为得利故。亲近愚痴不善尼干。我以狂惑。亲近于彼。供养恭敬。我于彼所。不得善利。为其所陷。将堕地狱。世尊拔我。得离恶趣。今重归佛法僧。我尽形寿。为优婆塞。我先于彼愚痴尼干所。有信心爱念恭敬。悉皆舍弃。我今第三。亦重归依佛法僧宝。尽我形寿。为优婆塞。不生不信。时造论姓聚落主。闻佛所说。欢喜顶礼而去。

 动摇及鬪诤  调马与恶性

 顶发并牟尼  王发及驴[9]姓

 飢馑与种田  说何论为十

别译杂阿含经卷第[10]七

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八

[3](一三二)

[0426a06]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光色倍常。于其夜中。来诣佛所。礼佛足已。在一面坐。时此天光。甚为炽盛。普照祇洹。悉皆大明。尔时此天。却坐一面。而说偈言。

 住阿练若处  寂灭修梵行

 日常食一食  颜色极和悦

[0426a13]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不愁念过去  亦不求未来

 现在正智食  [4]纔欲为存身

 欲于未来世  追念过去事

 六情皆怡悦  是以颜色和

 如新生茅苇  剪之置日中

 凡夫自燋干  其事亦如是

[0426a20] 天复说偈赞言。

 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

 久舍于嫌畏  能度世间爱

[0426a23] 尔时此天说此偈已欢喜还宫。

[5](一三三)

[0426a24]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光色倍常。于其夜中。来诣佛所。礼佛足已。在一面坐。时此天光。甚为炽盛。普照祇洹。悉皆大明。尔时此天。却坐一面。而说偈言。

 诸有憍慢人  终不可调习

 诈现修禅定  放逸在空林

 由是放逸故  不能度死岸

[0426b03]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舍慢常入定  别想尽知法

 一切处解脱  不放逸空林

 由不放逸故  能度彼死岸

[0426b07] 天赞偈言。

 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

 怖畏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

[0426b10] 尔时此天。说此偈已。欢喜还宫。

[6](一三四)

[0426b11]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光色倍常。于其夜中。来诣佛所。礼佛足已。在一面坐。时此天光。甚为炽盛。普照祇洹。悉皆大明。尔时此天。却坐一面。而说偈言。

 云何于昼夜  福业常增长

 如法而持戒  何人趣天道

[0426b18]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种植园苑林  洪流置桥船

 旷野造好井  要路造客舍

 是人于日夜  福业常增长

 正法净持戒  如是趣天道

[0426b23] 天赞偈[7]曰。

 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

 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

[0426b26] 尔时此天。说此偈已。欢喜还宫。

[8](一三五)

[0426b27]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光色倍[9]常。于其夜中。来诣佛所。时此天光。甚为炽盛。遍照祇洹。悉皆大明。尔时此天。却坐一面。而说偈言。

 云何得大力  并获于妙色

 施何得安乐  何缘得净眼

 云何一切施  愿为我说之

[0426c05]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施饮食得力  施衣得盛色

 施乘得安乐  灯明得净目

 屋宅一切施  如法教弟子

 能作如是施  是名施甘露

[0426c10] 天赞偈言。

 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

 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

[0426c13] 尔时此天。说此偈已。欢喜还宫。

[10](一三六)

[0426c14]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光色倍常。于其夜中。来诣佛所。威光炽盛。遍照祇洹。悉皆大明。尔时此天。礼佛足已。却坐一面。而说偈言。

 世间[11]天及人  饮食生欢喜

 世间都无有  饮食不生喜

[0426c20]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若有能信施  使心极清净

 今世若后世  饮食福随逐

[0426c23] 尔时此天。闻佛所说。白佛言。世尊。实为希有。善说斯偈。复白佛言。世尊。我忆过去。有一人王。名曰迟缓。然彼国王。于四城门。施于饮食。城中及市。亦施饮食。时王夫人。白于王言。王今作福。愿听我等助王为福。王闻其言。以城东门所施之食。回与夫人。王之太子。亦白父言。父母修福。我亦乐修王闻其言。以城南门所施之食。回与太子辅相后来。启白王言。王今修善。夫人太子。皆修福业。唯愿听我助修福业。王闻其言。以城西门所施之食。回与辅相。时有诸臣。复白王言。夫人太子及以辅相。咸修福德。我等今者。亦乐助修。王闻其言。即以北门所施之食。回与诸臣。时国中人。复白王言。夫人太子辅相。咸修福德。愿听我等助修福业。王闻其言。复以布施。回与人民。时典施人。白于王言。王之所有。于四城门及以布施。悉皆回与夫人太子辅[1]相大臣国中人民。断于王施。兼竭库藏。王即答言。先所与者。已尔与尽。自今已后。他方小国所可贡献。半入库藏。半用修福。世尊我[2]于尔时。长夜修福。我于长夜。获得胜报。常怀喜乐。所受福报。无有穷尽。不见边际。如我所受。得大果报。乃知世尊善说斯偈。时迟缓天子。闻佛所说。欢喜踊跃。顶礼佛足。还于天宫。

[3](一三七)

[0427a18]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光色倍常。于其夜中。来诣佛所。甚为炽盛。遍照祇洹。却在一面。而说偈言。

 如远至他国  谁为可亲者

 于其居家中  复以谁为亲

 于其资财中  复以谁为友

 若至后世时  复以谁为亲

[0427a26] 尔时世尊说偈答曰。

 若远至他国  行伴名为亲

 于自居家中  慈母最为亲

 于生财利所  眷属乃为友

 能修功[4]福者  是名后世亲

[0427b02] 天赞偈言。

 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

 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

[0427b05] 尔时此天。闻佛所说。欢喜而去。

[5](一三八)

[0427b06]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光色倍常。于其夜中。来诣佛所。威光显赫。普照祇洹。悉皆大明。却坐一面。而说偈言。

 人生寿不定  日日趣死径

 无常所侵夺  寿命甚短促

 老来侵壮色  无有救护者

 恐怖畏向死  作福得趣乐

[0427b14] 尔时世尊以偈答言。

 人生寿不定  日日趣死径

 无常所侵夺  寿命甚短促

 老来侵壮色  无有救护者

 恐怖畏向死  欲得寂灭乐

 应舍世五欲  不宜深生着

[0427b20] 天赞偈言。

 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

 嫌怖久舍弃  能度世间爱

[0427b23] 时此天子。闻佛所说。欢喜而去。

[6](一三九)

[0427b24]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光色倍常。于其夜中。来诣佛所。威光显赫。遍照祇洹。悉皆大明。却坐一面。而说偈言。

 四时不暂停  命亦日夜尽

 壮年不久住  恐怖死来至

 为于涅槃故  应当勤修福

[0427c02] 尔时世尊以偈答言。

 四时不暂停  命亦日夜尽

 壮年不久住  恐怖死来至

 见于死生苦  而生大怖畏

 舍世五欲乐  [7]当求于寂灭

[0427c07] 天赞偈言。

 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

 嫌怖久舍弃  能度世间爱

[0427c10] 尔时此天。闻佛所说。欢喜而去。

[8](一四○)

[0427c11]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夜中有一天子。光色倍常。来诣佛所。威光显赫。遍于祇洹。悉皆大明。却在一面。而说偈言。

 当思于何法  应弃舍何法

 修行何胜事  成就何等事

 能[9]渡驶流水  得名为比丘

[0427c18] 尔时世尊以偈答言。

 能断于五盖  弃舍于五欲

 增上修五根  成就五分法

 能[*]渡驶流水  得名为比丘

[0427c22] 天赞偈言。

 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

 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

[0427c25] 尔时此天。闻佛所说。欢喜而去。

[10](一四一)

[0427c26]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光色倍常。于其夜中。来诣佛所。威光显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说偈言。

 谁于睡名寤  谁于寤名睡

 云何染尘垢  云何得清净

[0428a03] 佛以偈答言。

 若持五戒者  虽睡名为寤

 若造五恶者  虽寤名为睡

 若为五盖覆  名为染尘垢

 无学五分身  清净离尘垢

[0428a08] 天复说偈赞言。

 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

 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

[0428a11] 尔时此天。闻佛所说。欢喜而去。

 阿练若.憍慢  修福日夜增

 云何得大力  何物生欢喜

 远[1]至.强亲逼  日夜有损减

 思惟及[2]眠寤

[3](一四二)

[0428a16]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4]时有一天。光色倍常。于其夜中。来诣佛所。威光显赫。照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说偈言。

 若人有子孙  则便生欢喜

 财宝及六畜  有则皆欢喜

 若人受身时  亦复生欢喜

 若[5]见无身者  则无欢悦心

[0428a24] 尔时世尊以偈答言。

 若人有子孙  则能生忧恼

 财宝及六畜  斯是苦恼本

 若复受身者  则为忧恼患

 若不受身者  则名寂灭乐

[0428a29] 天复说偈赞言。

 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

 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

[0428b03] 尔时此天。闻佛所说。[6]欢喜而去。

[7](一四三)

[0428b04] [8]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有三种不调之马。一切世人。现悉知之。或有马行步骏疾。然无好色。是则名为乘不具足。或复有马。行步[9]骏疾。虽有好色。是亦名为乘不具足。或有良马。行步骏疾。然有好色。是则名为乘得具足。人亦三种。如彼三种不调之马。此三种人。于佛教法。现所知见。何等为三。有人骏疾具足。色及可乘。然不具足。或复有人。骏疾具足。颜色具足。乘不具足。或复有人。骏疾颜色。及以可乘。悉皆具足。何者是骏疾具足。色不具足。乘不具足。如法中人。如实知苦。如实知苦集。如实知苦灭。如实知向尽苦道。如是知见已。断于三结。所谓身见戒取疑。断此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趣。于道决定。乃至人天七生。尽于苦际。是名骏疾具足。云何色不具足。若有问难阿毘昙毘尼。不能善通。于深问难。不能了达。句味相顺。不能称说。不能如理而为具说。是名色不具足。云何[10]可乘不具足。少于福德。所生之处。无有福德。不得利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是名乘不具足。是名骏疾具足。色不具足。乘不具足。云何骏疾具足。颜色具足。乘不具足。何者骏疾具足。如法中人。如实知苦。如实知[11]苦集。如实知苦灭。如实知苦灭道。知见是已。断于三结。所谓身见戒[12]取疑。断三结已。得须陀洹。不堕恶趣。于道决定。乃至七生人天。尽于苦际。是名骏疾具足。云何名色具足。若有问难阿毘昙毘尼。能善解说句味相应。称理显说。是名色得具足。云何名为乘不具足。少于福德。不能生便有大福德。不得利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是名骏疾及色得于具足。乘不具足。云何名为骏疾色乘悉皆具足。何等骏疾。如此法中如实知苦。如实知苦集。如实知苦灭。如实知苦灭道。既知见已。断于三结。得须陀洹。七生人天。不堕恶趣。是名骏疾具足。云何色得具足。若有问难阿毘昙毘尼。能为通释句味相顺。称理显说。是名色得具足。云何名为乘得具足。若多福德。生便有福。能得利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是名乘得具足。是名第三骏疾色乘。悉皆具足。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3](一四四)

[0428c16]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佛告诸比丘。世有三马良善调顺。或有马骏疾具足。色乘不具。或复有马。骏疾及色二俱具足。乘不具足。或复有马。三事具足。人亦三差。如彼三马。是三种人。佛教法中。现所知见。或有骏疾具足。色乘不具足。有人具足。于二不具足。一有人三事具足。何者具足于一。不具于二。如佛法中。如实知苦。如实知苦集。如实知苦灭。如实知苦灭道。断五下分结。得阿那含是人不还。不堕恶趣。云何色不具足。若有问难阿毘昙毘尼。不能解释句味顺理。不能称说。是名色不具足。云何名为乘不具足。少于福德。不能生便有大福德。不得利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是名乘不具足。云何第二。二事具足。一不具足。是人于佛法中。见四真谛乃至断五下分结。得[1]阿那含。若有问难阿毘昙毘尼。能为解演说。余如上说。一不具足。亦如上说。是名第二。具足于二。不具足一。云何第三。三事具足。是人于佛法中。如实知已。见四真谛已得阿那含。乃至多有福德获于利养。是名第三三事具足。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一四五)

[0429a09]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佛告诸比丘。譬如世间善乘之马。凡有三种人亦如是。有三种人。其第一者。骏疾色乘。悉皆具足。若有人于佛法中。如实知见四真谛已断于三漏。所谓欲漏有漏无明漏。解脱知见具足。尽诸有结。心得自在。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得阿罗汉。是名骏疾具足。余如上说。云何第二。二事具足。一不具足。于佛法中。如实知见四真谛已。乃至得阿罗汉。[3]若通问难。余如上说。云何第三。三事具足。是人于佛法中。如实知见四真谛已。乃至有福德。能得利养。是名三事具足。佛说是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一四六)

[0429a23]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佛告诸比丘。如是三种善调乘马。应为王者及王子乘。何等三种。所谓骏疾具足。色具足。乘具足。三种比丘。如彼三马。若比丘具足三事。宜应礼拜供养合掌赞叹。是名三事具足。云何色具足。具持禁戒。于波罗提[5]木叉。善能护持。往返出入。具诸威仪。于小罪中。[6]心生大怖。坚持禁戒。无有毁损。是名色具足。云何力具足。恶法未生。能令不生恶法。已生方便。令灭善法。未生方便。令生善法。已生方便令增广。是名力具足。云何骏疾具足。若佛法中。如实知见四真谛已。是名骏疾具足。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7](一四七)

[0429b08]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佛告诸比丘。有四良马。王者应乘。何等为四。善调骏疾。能忍善住不鬪。比丘。如是成就四种。当应归依供养礼拜合掌恭敬。于世间中。无上福田。何等为四。所谓善调骏疾。能令善住不鬪。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一四八)

[0429b15]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马。贤人应乘。是世间所有。何等为四。其第一者。见举鞭影。即便惊悚。随御者意。其第二者。鞭触身毛。即便惊悚。称御者意。其第三者。鞭触身肉。然后乃惊。随御者意。其第四者。鞭彻肉骨。然后乃惊。称御者意。丈夫之乘。亦有四种。何等为四。其第一者。闻他聚落。若男若女。为病所恼。极为困笃。展转欲死。闻是语已。于世俗法。深知厌恶。以厌恶故[9]至心修善。是名丈夫调顺之乘。如见鞭影称御者意。其第二者。见于己身聚落之中。若男若女。有得重病。遂至困笃。即便命终。覩斯事已。深生厌患。以厌患故。至心修善。是名丈夫调顺之乘。如触身毛称御者意。其第三者。虽复见于己聚落中有病死者。不生厌恶。见于己身。所有亲族辅弼己者。遇病困笃。遂至命终。然后乃能于世间法。生厌恶心。以厌恶故。勤修善行。是名丈夫调顺之乘。如触毛肉称御者意。其第四者虽复见之所有亲族辅弼己者遇病丧亡。而犹不生厌恶之心。若身自病。极为困笃。受大苦恼。情甚不乐。然后乃生厌恶之心。以厌恶故。修诸善行。是名丈夫善调之乘。如见鞭触肉骨随御者意。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0](一四九)

[0429c11]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马有八种。过世间所知现在可见。何等为八。一者乘马之人。控辔[11]秉策将即远路。而彼恶马。啮衔跳踯。顿绝羁勒。破碎乘具。伤毁形体。是名马过。其第二者。御者乘之。不肯前进而此恶马。腾[12]跃叵制。破碎乘具。其第三者。御者乘之。不肯着路但踰坑堑其第四者若乘之时。不肯前进。[13]返更却行。其第五者。都不畏于御乘之人鞭策之痛。其第六者。御马之人。以鞭策之方便。距地二足双立。其第七者。御马之人。意欲驰骤。[*]返更卧地。不肯进路。其第八者。御马之人。意欲令行。而[*]返停住。于佛法中。修学丈夫。亦有如是八种过患。何等为八。若比丘同梵行者。有见闻疑事觉触己身。即语彼言。汝于今者。稚小无智。不善不了。汝今应当觉触余人。云何乃欲觉触于我。汝自有过。反举他事。如是之人。犹第一马。其第二者见他比丘有见闻疑罪同梵行者。即便语彼。有罪人言。汝于今者。犯如是罪时有罪人。复语彼言。汝今自犯如是之罪。若忏悔者。然后乃可糺举我罪。如是之人。犹第二马。所有过失。其第三者。若有比丘。作见闻疑罪。为他所举。便作异语。随于爱瞋及以怖。痴心生忿怒。如是之人。犹第三马。所有过失。其第四者。若有比丘。亦复作于见闻疑罪。为他所举。即便语彼举事人言。我都不忆。犯如是罪。当知此人同第四马所有过失。其第五者。若有比丘。亦复犯于见闻疑罪同梵行者。而来举之。时犯罪人。即摄衣鉢。随意而去。其心都无畏忌。众僧及举事者。当知斯人。同第五马所有过失。其第六者。若有比丘。亦复犯于见闻疑罪同梵行者。而举其事。时犯罪人。即便于彼高处而坐。与诸长老比丘。诤论道理。举手大唤。作如是言。汝等诸人。悉皆自犯见闻疑罪。而更说我犯。如是罪。当知斯人。同第六马所有过患。其第七者。若有比丘。亦复犯于见闻疑罪。清净比丘。糺举其事。彼有罪人。嘿然而住。亦复不言。有罪无罪。恼乱众僧。当知斯人。同第七马所作过失。其第八者。若有比丘。亦复犯于见闻疑罪。清净比丘。发举其事。彼犯罪人。即便舍戒。[1]退失善根。罢道还俗。既休道已。在寺门边。住立一面。语诸比丘。我今还俗。为满汝等所愿以不。汝今欢喜极快乐不。当知是人。同第八马所有过[2]患。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一五○)

[0430a28]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八种马。为[4]贤所乘。所言贤者。转轮圣王。何等为八。贤乘所生。是名第一贤马之相。其第二者。极为调善。终不恼触其余凡马。是名第二贤马之相。其第三马。所食之草。不择好恶。悉尽无遗。是亦名为贤马乘相。其第四者。[5]有秽恶物。生不净相。大小便处。终不于中。止住眠卧。是名第四具贤马相。其第五者。能示御者恶马之过。能教御者治于恶马。所有[6]疹态。是亦名为贤马之相。其第六者。能忍重担。而不求轻。恒作是念。我常见于余马担时。当为伐之。是名第六贤乘马相。其第七者。常在道中。初不越逸。道虽微[7]浅。明了知之。是名第七贤马之相。其第八者。病虽困笃。乃至临终。力用不异。是名第八贤乘马相。丈夫贤乘。亦有八事。何等为八。其第一者。若有比丘。善持禁戒。具足威仪。往返人间。无所毁犯。设误犯于微小罪者。心生大畏。持所受戒。犹如瞎者。护余一目。当知是人。同彼初马生贤乘处。其第二者。若有比丘。具足善法。终不恼触同梵行者。共住安乐。如水乳合。当知是人。同第二马。生于贤处。其第三者。复有比丘。受饮食时。不择好恶。悉食无余。当知斯人同第三马。生于贤处。其第四者。若有比丘。见诸恶法不清净者。心生厌[*]患。悉皆远离三业不善。呵责恶法鄙陋下贱。当知是人。同第四马生于贤处。其第五者。若有比丘。既犯罪已。亲于佛前。陈己过罪。亦复于梵行所说。自发瑕疵。当知是人。同第五马。生于贤处。其第六者。若有比丘。具足学戒。见同梵行。诸比丘等。于戒有犯。心每念言。我当修学令无所毁。当知斯人。同第六马。生于贤处。其第七者。若有比丘。行八正道。不行邪径。当知此人。同第七马。不行非道。生于贤处。其第八者。若有比丘。病虽困笃。乃至欲死。精勤无懈。志性坚固。不可[8]轻动。恒欲进求。诸胜妙法。心无疲倦。当知是人。同第八马。至死尽力。生于贤处。佛教法中。能得真实。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一五一)

[0430c10]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那提迦国[10]瓫寔迦精舍尔时世尊告大迦旃延。定意莫乱。当如善乘。调摄诸根。勿同恶马诸根驰散。犹如恶马系之[11]槽上。唯念水草。余无所知。若不得食。断绝羇[12]靽。亦如有人多与欲结相应。以贪欲故多有[13]嫌恨之心。多起欲觉。以有欲觉生诸恼害。种种恶觉由斯而生。以是事故。不知出要。终不能识欲之体相。若复有人。躭好睡眠。以常眠故。多起乱想。种种烦恼。从之生长。以是义故。不知出要对治之法。若复有人。多生掉悔。以其常生掉悔心故。于诸法相。不能分明。当知掉悔为散乱因。以是因缘。不知出要对治之法。若复有人。多生疑心。以疑心故。于诸法中。犹豫不了。以斯义故。不知出要对治之法。如善乘马系之枥上。其心都不思于水草。不绝羇[*]靽。譬如有人心无欲结。但有净想。以不染着是欲想故。亦复不生掉悔疑等睡眠之盖。以其不生五盖之心因缘力故。便知出要对治之法。比丘。如是不依于彼地水火风。亦复不依四无色定。而生[14]禅法。不依此世。不依他世。亦复不依日月星辰。不依见闻。不依识识。不依智知。不依推求心识境界。亦不依止觉知。获得无所依止禅。若有比丘。不依如是诸地禅法。得深定故。释提桓因。三十三天。及诸梵众。皆悉合掌恭敬尊重。归依是人。我等今者。不知当依何法则。而得禅定。尔时尊者薄迦梨。在佛后立。以扇扇佛。即白佛言世尊。云何比丘。修诸禅定。不依四大及四无色。乃至不依觉观之想。若如是者。诸比丘等。云何而得如是禅定。释提桓因及诸大众。合掌恭敬尊重赞叹。得斯定者。而作是言。此善男子。丈夫中上。依止何事。而修诸禅。佛告薄迦梨。若有比丘。深修禅定。观彼大地悉皆虚伪。都不见有真实地[1]想。水火风种。及四无色。此世他世。日月星辰。识知见闻。推求觉观。心意境界。及以于彼智不及处。亦复如是。皆悉虚伪。无有实法。但以假号。因缘和合。有种种名。观斯空寂。不见有法及以非法。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汝今薄迦梨  应当如是知

 习于坐禅法  观察无所有

 天主憍尸迦  及三十三天

 世界根本主  大梵天王等

 合掌恭敬礼  稽首人中尊

 咸皆称斯言  南无善丈夫

 我等不知汝  依凭何法则

 而得是深定  诸人所不了

[0431a28] 说斯法时。大迦旃延。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薄迦梨比丘。烦恼永灭。不受后生。尽诸有结。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恶马.调顺马  贤乘.三及四

 鞭影并调乘  有过.八种恶

 迦旃延离垢  十事悉皆竟

[2](一五二)

[0431b05]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毘罗卫国尼拘陀林。时释摩男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而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优婆塞义。唯愿如来。为我敷演。佛告释摩男。在家白衣。归依三宝。以是义故名优婆塞汝即其人。时释摩男。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信。佛告释摩男。于如来所。深生信心。安住信中。终不为彼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人。不信所坏。是名优婆塞信。时释摩男。复白佛言。云何优婆塞戒。佛告释摩男。不杀不盗。不婬不欺。及不饮酒等。是名优婆塞戒。又问。云何施具足。佛告释摩男。优婆塞法。应舍悭贪。一切众生。皆悉为彼贪嫉所覆。以是义故。应离悭贪及嫉妬意。生放舍心。躬自施与。无有疲厌。是名施具足。又问。云何智慧具足。佛告释摩男。优婆塞。如实知苦。如实知苦[3]集。如实知苦灭。如实知苦灭道。知此四谛。决定明了。是名慧具足。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一五三)

[0431b24]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毘罗卫国尼拘陀林。时释摩男。与五百优婆塞。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优婆塞义。在家白衣。具丈夫志。归命三宝。自言我是优婆塞者。云何而得须陀洹果。乃至阿那含耶。佛告释摩男。断除三结。身见戒[5]取及疑网等。断三结已。成须陀洹。更不复受三涂之身。于无上道。生决定信。人天七返。尽诸苦际入于涅槃。是名优婆塞得须陀洹。又问。云何而得斯陀含果。佛告摩诃男。断三结已。薄婬怒痴。名斯陀含。又问。云何而得阿那含果。佛告摩诃男。若能断三结及五下分。成阿那含。时摩诃男及五百优婆塞。闻此法已。心生欢喜。而白佛言。世尊。甚为希有。诸在家者。获此胜利。一切咸应作优婆塞。时摩诃男及诸优婆塞。作是语已。礼佛而退。诸比丘等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一五四)

[0431c12]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毘罗卫国尼拘陀林。时释摩男。往诣佛所。修敬已毕。在一面坐。而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具丈夫志广说如上。复当云何满足诸行。佛告摩诃男。优婆塞。虽具足信。未具禁戒。是名有信。不具于戒。欲求具足信戒之者。当勤方便求使具足。是名信戒满足优婆塞。佛复告摩诃男。优婆塞虽具信戒。舍不具足为具足故。勤修方便。令得具足。时摩诃男。白佛言。世尊。我于今者。具信戒舍。具足三支。佛告摩诃男。虽具三事。然不数往僧坊精舍。以是因缘。名不具足应勤方便数往塔寺。时摩诃男。言诸优婆塞。我今应当具足信戒。及以舍心。诣于塔寺。佛告摩诃男。若能具足信戒舍心数诣塔寺。亲近众僧。是名具足。佛告摩诃男。虽复具足如上四事。若不听法。名不具足。摩诃男言。我能听法。佛复告摩诃男。虽能听经。若不受持。亦名不具。虽能受持。不解其义。亦名不具。虽解义趣。而未能得如说修行。亦名不具。若能具足信戒舍心。数往塔寺听法。受持解其义趣。如说修行。是则[1]名为满足之行。摩诃男。虽复具足信戒舍心。数诣塔寺。亲近众僧。然犹未能专心听法。是亦名为行不具足。以斯义故。应当方便专心听法。虽能听法。若不受持。亦名不具。是故应当受持正法。虽能受持。若不解义。亦名不具。是故应当解其言趣。虽解义[2]味。若复不能如说修行。亦名不具。是故应当如说修行。若能具足信心持戒及舍心等。数往僧坊。专心听法。受持莫忘。解其义趣信戒舍心。往诣塔寺。听受经法受持不忘。解其义趣。若复不能如说修行。是亦名为不具足也。摩诃男。优婆塞。以信心故。则能持戒。以持戒故。能具舍心。具舍心故。能往诣僧坊。往诣僧坊故。能专心听法。专心听法故。则能受持。能受持故。解其义趣。解其义趣。能如说修行。能如说修行故。勤作方便。能令满足。时摩诃男复白佛言。世尊。云何优婆塞。具足几支。自利未利于他。佛告摩诃男具足八支。能自利益未利于他。何等为八。优婆塞。自己有信。不能教他。自持净戒。不能教人。令持禁戒。自修于舍。不能教人令行布施。自往诣塔寺。亲近比丘。不能教人往诣塔寺亲近比丘。自能听法。不能教人令听正法。自能受持。不能教人受持。自能解义。不能教人令解其义。自能如说修行。不教他人如说修行。是名具足八支。唯能自利不能利他。时摩诃男复白佛言。具足几法。能自利益。亦利于他。佛告之曰。若能具足十六支者。如是之人。能自他利。自生信心。教人令[3]得。自行受持。教人受持。自行舍心。亦复教人令行舍心。身自往诣僧坊塔寺。亦复教人往诣僧[4]坊亲近比丘。自能听法。亦复教人令听正法。自能受持。亦复教人令受持法。自解义趣。亦复教人解其义味。自如说行。亦复教人如说修行。若能具足十六[5]支。此则名为自利利他。如斯之人。若在剎利众。若婆罗门众。若居士众。若沙门众。随所至处。能为此众。作大照明。犹如日光除诸闇冥。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佛说是已。释摩男礼佛而退。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一五五)

[0432b14]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毘罗卫国尼拘陀林。尔时释摩男。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却坐一面。而白佛言。世尊。此迦毘罗人民炽盛。安隐丰乐。我常在中。每自思惟。若有狂象奔车逸马狂走之人。来触于我。我于尔时。或当忘失念佛之心。或复忘失念法僧心。复自念言。若当忘失三宝心者。命终之时。当生何处。入何趣中。受何果报。佛告之曰。汝当尔时。勿生怖畏。命终之后。生于善处。不堕恶趣。不受恶报。譬如大树初生长时。恒常东靡。若有斫伐。当向何方。然后坠落。当知此树必东向倒。汝亦如是长夜修善。若堕恶趣。受恶报者。无有是处。时释摩男。闻佛所说。顶礼佛足。还其所止。[7]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一五六)

[0432b28]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毘罗卫国尼拘陀林。尔时释摩男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而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在于学地。所作未办。[9]常欲[10]进求阿罗汉果。入于涅槃。云何比丘。修习几法。尽诸有漏。心得无漏。心得解脱。慧得解脱。于现在世。获其果证。得无漏戒。决定自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佛告摩诃男。若有比丘。在于学地。未得无学。意恒进求。欲得涅槃。常修六念。譬如有人。身体羸瘦。欲食美饍。为自乐故。诸比丘等。亦复如是。[11]为涅槃[12]故。修于六念。何等为六。一者念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当于尔时。无有贪欲瞋恚愚痴。唯有清净质直之心。以直心故。得法得义。得亲近佛。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猗乐。以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怨家及己亲族。于此二人。无怨憎想。心常平等。住法流水。入于定心。修念佛心。趣向涅槃。是名念佛。二者念法。所谓法者。即是如来所有功德。十力无畏。必趣涅槃应当至心观察是法。智者自知。圣弟子者。应修念法。尔时离于贪欲瞋恚愚痴。唯有清净质直之心。以直心故。得义得法。以亲近法。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猗乐。得猗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于怨憎所。其心平等。无有爱瞋。住法流水。入于定心。修念法观。趣向涅槃。是名念法。三者念僧。所谓僧者。如来弟子。得无漏法。能为世间。作良福田。何等名为良福田耶。有向须陀洹。有得须陀洹已。有向斯陀含。有得斯陀含。有向阿那含。有得阿那含。有向阿罗汉。有得阿罗汉。是则名为良祐福田。具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应当合掌恭敬其人以念僧故。得法得义。得亲近僧。心生欢喜。生欢喜故。乃得快乐。得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于怨憎所。其心平等。无有贪欲瞋恚愚痴。唯有清净质直之心。住法流水。入于定心。修念僧观。趣向涅槃。是名念僧。云何念戒。所谓不坏戒不缺戒不杂戒无垢戒离恐惧戒非戒盗戒清净戒具善戒。念如是等诸禁戒时。即得离于贪欲瞋恚愚痴邪见。离诸恶故。得法得义。得亲近戒。心生欢喜。以心喜故。乃得快乐。心[1]得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于怨憎所。其心平等。清净质直住法流水。入于定心。修念戒想。是名念戒。云何念施。念己所施获得善利。一切世间。为悭嫉所覆。我于今者。得离如是悭贪之垢。住舍心中于一切物。心无悋惜。持用布施。既布施已。我心应喜。犹如大祠。分己财物。舍与他人。若能如是修施心者。于现世中。得法得义。得亲近施。无有贪欲瞋恚愚痴。唯有清净质直之心。应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身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心定故。于怨憎所。心无高下。住法流水。入于定心。修念施想。是名念施。云何念天。所谓四天王。三十三天。炎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此诸天等。若当信心因缘力故。生彼天者。我亦有信戒施闻慧。亦复如是。以此功德。生天上者。我亦[2]具有如是功德当生彼天。念如斯天。以念天故。离于贪欲瞋恚愚痴。唯有清净质直之心。于现世中。得法得义。得亲近天。心生欢喜。心欢喜故。身得快乐。得快乐故。其心得定。[3]心得定故。于怨憎所。心无高下。住法流水。入于定心。修念天想。是名念天。摩诃男。若有比丘。住于学地。所作未办。常欲进求阿罗汉果入于涅槃。应当至心修是六念。以能修习[4]斯六念故。尽诸有漏。心得解脱。慧得解脱。于现在世。获其证果。即得证已。作是唱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时摩诃男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一五七)

[0433b10] 尔时世尊。在迦毘罗卫国尼拘陀林。夏坐安居。尔时众多比丘。于夏欲末。在讲堂中。为佛缝衣。诸比丘等。缝衣已讫。作是思惟。我等于今。缝衣已竟。当逐佛游行。时释摩男。闻诸比丘。缝衣已讫。欲随佛游行。闻斯语已。即往佛所。稽首礼足。在一面坐。而白佛言。世尊。我今身心甚为重钝。迷于诸方。虽复听法。心不甘乐。所以者何。我闻诸比丘等。缝衣已竟。当随佛游行。即生念言。何时当复还见世尊及以修心。诸比丘等。佛告之曰。我及比丘。虽去余处。汝若恒欲见于如来及比丘者。应以法眼至心观察。常修五事。何等为五。所谓以[6]具信故。能随顺教。非是无信。能随顺教。持净戒故。能随顺教。非是毁禁能顺教也。以多闻故。能随顺教。非以少闻能随顺教。非以悭悋能行布施。以舍心故能行布施。非以愚痴能修智慧。以慧心故能识法相。是故摩诃男。若欲见佛及比丘者。恒应修习如是五事并六念法。若如是者。我及比丘。便常在前。所谓僧者。名为和合。时摩诃男。闻佛所说。欢喜礼足而去。

[7](一五八)

[0433c02]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毘罗卫国尼拘陀园林中。尔时摩诃男释。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之义。获定心故。而得解脱。若如是者。为先得定后解脱耶。为先解脱后得定耶。定与解脱。为俱时耶。所未曾得所未曾行。过去未来。所未曾生。现在亦无。尔时世尊嘿然不答。第二第三。亦如是问。如来嘿然。悉皆不答。时尊者阿难侍如来侧。以扇扇佛。于时阿难。作是念。今释摩诃男。以此甚深之义。谘问世尊。世尊。今者。所患始除。气力尚微。未堪说法。我当为彼。略说少法。令其还去。时尊者阿难。作是念已。即语释摩男。如来所说。说于学戒。亦说于彼无学之戒。说于学定。亦说于彼无学之定。说于学慧。亦说于彼无学之慧。说学解脱。亦说于彼无学解脱。时摩诃男白阿难言。云何如来说于学戒及无学戒学定无学定学慧无学慧学解脱无学解脱。[8]阿难言如来圣众住戒持波罗提木叉。具足威仪。[9]行所行[10]处。于小罪中。心生大怖。具持禁戒。是则名为持戒具足。厌于欲恶及诸不善。离生喜乐。入[11]于初禅。乃至入第四禅。是名为禅。如实知苦。如实知苦集。如实知苦灭。如实知苦灭道。如是知见。断五下分结。身见戒[12]取疑欲爱瞋恚。彼断五下分结。便得化生。即于彼处。而得涅槃。名阿那含。更不还来至此欲界。是则名为学戒学定学慧解脱。复次更于异时。尽诸有漏。得于无漏心得解脱。慧得解脱。现法取证。逮得无生自知。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受有。当于尔时。得无学戒无学定无学慧无学解脱。摩诃男。以是缘故。佛说于学及以无学。时摩诃男。闻其所说。欢喜顶礼而去。时摩诃男。既去不远。佛告阿难。此迦毘罗卫国。诸比丘等。颇共诸释讲论如是深远义不。阿难白佛。此迦毘罗卫。诸比丘等。每与诸释共论如是甚深之义。佛告阿难。迦毘罗卫比丘。与诸释等。获大善利。能解如是圣贤慧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一五九)

[0434a11]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毘罗卫国尼[2]俱陀园林中。时麁手释。往诣摩诃男所。语摩诃男言。如来说须陀洹。有几不坏信。摩诃男释答言。如来所说须陀洹。人有四支不坏信。所谓于佛不坏信。于法不坏信。于僧不坏信。圣所[3]授戒得不坏信。麁手释言。汝今不应说言如来说四不坏信。所以者何。如来唯说三不坏信。所谓于三宝所得不坏信。第二第三。亦作是说。摩诃男。亦作是答。汝莫说言三不坏信。如是[4]如来实说四不坏信。二人纷纭。各竞所见。不能得定。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请决所疑。时摩诃男白[5]佛言。世尊。彼麁手释。来至我所。作是言。如来为说几不坏信。我即答言。如来说于四不坏信。所谓三宝圣所[*]授戒。麁手释言。如来唯说三不坏信。云何言四。所谓三宝。第二第三。亦作是说。第二第三。我亦答言。如来说四。实不说三。彼之所说。我不能解。我之所说。彼亦不解。时麁手释。即从坐起。白佛言。世尊。假设佛不教我。僧不教我。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天。若魔。若梵。此诸人等。都不教我。向于佛者。我亦一心回向于佛。法僧亦然。佛告摩诃男言。麁手释作如是语。[6]汝云何答。摩诃男白佛言。世尊。若如是者。我更无答。异于佛法。更无善处。离于佛法。更无真处。无异处善。无异处真。佛复告摩诃男。汝从今日。应如是解具足四事。名不坏信。所谓于佛法僧。圣所[7]念戒。麁手释。以不解故。作如是语。即闻佛说。即得解了。时摩诃男。及麁手释。闻佛所说。欢喜顶礼而去。

[8](一六○)

[0434b12] 尔时佛在迦毘罗卫国尼[*]俱陀园林中。当尔之时。彼国诸释。集讲论处。既集坐已。于其中间。各共谈论。语摩诃男言。无有前后。汝意谓谁以为后耶。麁手释者。如来记彼得须陀洹。于人天中。七生七死。得尽苦际。彼麁手释。毁犯禁戒。饮彼酒浆。佛尚记言。得须陀洹。若如是者。有何前后。复语摩诃男言。汝可往诣于世尊所问如斯义。时摩诃男释。寻如其言。即往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迦毘罗释。集讲论处。于其中间。作如是论。语我言。谁为前后。时麁手释。其命已终。如来记彼得须陀洹。于人天中。七生七死。得尽苦际。彼麁手释。毁犯禁戒。饮放逸浆。若记彼得须陀洹。当知是即无有前后。佛告之曰。皆称我为善逝世尊。作是语者。亦名善逝。称善逝故。生善逝心。贤圣弟子。生正直见。称言善逝。复次摩诃男。如来弟子。一向归佛。亦复归依法僧三宝。得疾智。利智。厌离智。道智。不堕地狱饿鬼畜生。及余恶趣。得八解脱。获于身证具八解脱。住于具戒。以智慧见。尽于诸漏。是则名为得俱解脱阿罗汉也。复次摩诃男。贤圣弟子。亦如上说。慧解脱阿罗汉。不得八解脱。复次摩诃男。一向归佛。余如上说。身证阿那含。成就八解脱。未尽诸漏。复次摩诃男。一向归佛。余如上说。不堕地狱饿鬼畜生。不堕恶趣。如来教法。彼随顺不逆。是名见到。复次摩诃男。贤圣弟子。一向归依佛。余如上说。佛所教法。彼随顺解脱。是名信解脱。复次摩诃男。若信佛语。欣尚翫习。忍乐五法。所谓信精进念定慧。是名贤圣弟子。不堕三涂。是名坚法。复次贤圣弟子。信受佛语。然有限量。忍乐五法。如上所说。是名贤圣弟子。不堕三涂。是名坚信。摩诃男。我今若说娑罗树林。能解义味。无有是处。假使解义。我亦记彼得须陀洹。以是义故。麁手释。我当不记彼释得须陀洹。所以者何。彼麁手释。不犯性重。犯于遮戒。临命终时。悔责所作。以悔责故。戒得完具。得须陀洹。人少有所犯。悔责完具。何故不记彼麁手释得须陀洹。摩诃男释。闻佛所说。欢喜顶礼而去。

 云何优婆塞  得果.一切行

 自轻及住处  十一与十二

 解脱并舍罗  麁手为第十

别译杂阿含经卷[9]第八

返回顶部